西宁印迹:喧喧老西宁的古城墙
编者按:本报5月7日刊发的《古城墙变身“宅基地”》一文,唤起了不少老西宁人对古城墙的记忆。为此,记者走访了多位老西宁人,听他们讲述那些关于古城墙、关于老西宁的故事。
岁月的剥蚀,让曾经的西宁古城沉入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幸运的是还有一些残存的遗迹让我们怀想当年。古城墙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物质条件差,西宁城里也谈不上有几个好的去处和游乐设施,人们把登城墙观风景也当成一件乐事。
东门城墙上下象棋
5月10日,在青海省地方史研究专家杨文盛先生的工作室内,说起省城宏觉寺街的古城墙,杨文盛先生娓娓而谈:“我家就在那附近,说起那个,我再熟悉不过了,那段城墙就是以前东门城墙的一部分,小时候我常在那里玩。”
昔日的城墙对于儿时的杨文盛来说,是一处可供玩耍的地方。
至今,他还记得,上小学时,有一次和一位姓李的同学跑到东门城墙上下象棋。说来也怪了,那位李同学是下一盘输一盘,于是,两人就一直鏖战,直到夕阳西下,李同学还是没有赢一盘棋。
“那个时候,城墙的外部是宽大厚实的青砖,里面则是土质,我们这些调皮的娃娃常常顺着内城墙的土坡爬到城墙上面去玩。”杨文盛先生说,“因为以前城墙上要有巡逻守卫的人,所以已经被踩出了一条条小路,这些小路一点不陡,很容易就爬上去,不过经常爬城头的还是尕娃们,丫头们爬城墙会被人笑话的。”
南门城墙下的“雅丐”
“关于城墙,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件事,现在说起来也算是一件奇事。”杨文盛先生笑着说,“有一天,放学后,我和同学跑到南门城墙那边去玩,就是今天的水井巷南端对着的那一段城墙。那里有一些乞丐在城墙上挖了洞居住,我们发现一个洞口生着火,火上是一个青海人家用来熬茶的砂罐,走近一看,就稀奇了,砂罐里面架着一个树枝编成的类似笼屉的东西,那东西上面还放着一个拳头大小的掺着白面的包子,火很旺,罐子里的水开了,包子的香气阵阵飘来,似乎还有点儿肉味。”
杨先生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普通人家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几回有肉的包子,何况乞丐,这不得不说是件稀奇事。更稀奇的还有,这名一腿微跛的乞丐蒸包子也不用普通水,一定去取泉水来用,可称得上是“雅丐”。
上世纪40年代打开四个“小城门”
耄耋之年的罗耀南先生曾亲眼见过老西宁城墙上被打开的四个“小门”,当时人们称作“小城门”。说是门,其实不过是分别在东西南北城墙的一隅打开了一道豁口,大同街南西端的是小西门、水井巷南端的是小南门、斗行街北端是小北门,后营街东端的是小东门。小城门开挖的时间是1940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昔日坚固高大的城墙已不具备防御的作用,为了在日军空袭时及时疏散居民,就在城墙上“切”开了四个缺口。当时因处于非常时期,打开城墙时留下的砖、土,都没有被及时清理,全部堆在了城墙下,人们就踩着那些砖、土,从这些小城门走过,时间久了,这些地方就被踩出了路。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