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西宁旧事:少年时代听“花儿”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时间:2011-06-10 08:25

    民间谚语说:“下去陕西别唱乱弹,上来西宁别唱少年。”乱弹指秦腔,少年指“花儿”,意思是说,在陕西唱不好秦腔就不要唱,在西宁唱不好“花儿”也不要唱,否则会让人笑话。青海被称为“花儿”的故乡,我是听着“花儿”长大的。

 

    我家在湟中拦隆口一带。每到春季,我放学途经田间地头,就会听到妇女们唱着声调悠扬的“花儿”,初时还觉得很好奇,时间长了,也就习以为常。有时下午放学后我去割青草,常遇到青年们唱“花儿”,也有中年人在唱,记得有人问我:“娃娃,你会唱‘花儿’吗?”我说不会,他就一连给我唱了好几首。现在还记得其中一首:“秦琼骑的黄骠马,登州的城儿里站下……”

 

    1945年,我到西宁师范上学,学校地点在现在的五四大街小学一带。那个地方原来是军营,后来改成了学校。校园内除利用一些旧营房当宿舍、库房外,其余的教室、礼堂、食堂和宿舍都是新建的。学校里有花园,还有花圃和树林,环境很好。学校外,稍远一点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农田,每到四五月锄草的季节,地里就坐着一排排的妇女在拔草。她们拔草的时候也不闲着,齐声唱着“花儿”,自娱自乐。

 

    每当学校开罢晚饭,夕阳西下,晚风抚柳,同学们就三三两两到校外散步。经过田埂时,那些除草的妇女们,头戴洁白的凉圈(类似凉帽),嘴里还唱着“花儿”,常常引得同学们驻足倾听。

 

    后来在学校的一期壁报上登出一首“花儿”的唱词:“薛平贵别窑十八年,武家坡挑菜的宝钏,穷光阴好比打墙板,上下里翻,催老了英俊的少年。”这是不是从拔草的阿姐那里听到的呢?已经不得而知了。但这样的壁报也没有引来校方的批评,表明学校并不在意学生听唱“花儿”。

 

    我们那个时候并不唱“花儿”,我猜测也许是大家都忙于学习,无暇唱吧。

 

    但也有例外的时候,记得一个学期末,考试结束后放寒假,大部分离家较近的同学都回家了,我住的宿舍里有几个家远的同学还没走,我也是其中之一,因为家人没有牵牲口来为我驮行李。记得那一晚,我早早睡了,宿舍里的同学还坐着喧。梦中,我被他们嘹亮的歌声惊醒,原来他们在唱“花儿”。那个曲调我从未听过,声音委婉悠长,很悲凉。我听着听着就流泪了,现在想来,可能是离家太久有点想家。几十年过去了,我才知道他们当初唱的是“花儿”众多曲调之一的“咿呀咿”令。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