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木楼遐想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柳小霞 时间:2011-06-17 08:05

    木楼是河湟民居中一种传统的建筑样式,一九八六年我国发行的传统民居邮票中青海民居便是木楼。这种房屋一般都是上下两层,中间堂屋,左右又各有几间居室。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又会在主楼两侧盖两排厢房,这样木楼就像是一座殿堂,显得相当地气宇轩昂。传统的青海民居都雕梁画栋,巍峨有方,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基本元素几乎全部体现在青海民居中。

 

    我一直非常纳罕,足以代表青海民居特色的河湟典型民居怎么会是富丽堂皇的木楼,这在西北地区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在居住风格上和相邻省份真是大相径庭,像四川、甘肃、陕西等地方传统民居中都没有类似建筑。

 

    这种雕梁画栋的建筑中,我总觉得隐含着宫廷建筑的蛛丝马迹。后来,我到过几次塔尔寺和瞿昙寺,恍然明白,河湟地区的民居中,那宫廷建筑的气息是从寺院建筑演化过去的。毕竟青海远离王化,人们盖房时少顾忌、禁讳,加上过去河湟一带地广人稀,庄户人家一般都是大宅院,所以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他们就会大兴土木,盖几面像模像样的房屋。因此,工匠艺人们从庙宇建筑中学到精湛的技艺后,便很自然地在民间推广开来。河湟地区在明、清时林木资源依然比较丰富,民间盖精雕细刻的木楼也就不稀奇了。

 

    几经岁月飘零后,残存民间的木楼越来越少了。前不久,机缘凑巧,我在湟中乡村发现了几处保存完整的木楼。其中有三座木楼完全可以代表青海旧民居的三种典型风格。

 

    其一是上新庄镇申中村红木楼。申中村曾为塔尔寺六族之一申中家族世袭领地,其家族统领在明、清时曾驻防于申中一带,所以此地多老式建筑。大凡老东西能流存到现在的,在当时肯定属于精品一流,像房屋肯定是建筑工艺精良,故能历经百年而不朽。

 

    这座红木楼曾三易其主,现在的主人看上去生活窘迫,好像实在没处去了,被政府特殊照顾安排到木楼里避风寒似的。我们去时,那家里男人不在,只有女人,衣衫不整地站在院中和我说了几句话。从她的口中我得知她的确是这座宅子的主人,家里男人和两个儿子都到工地上当小工去了。她还说,因为木楼的缘故,去年给大儿子说好的媳妇都没有娶成,女方家要求必须把木楼拆了,盖一座崭新的盖板房,才肯把女儿嫁到她家,不然免谈。

 

    我说,这个楼可是宝贝啊,会越来越金贵的,拆了就是一堆垃圾。

 

    她说,不行啊,儿子娶媳妇要紧,如果今年挣的钱够,过完年就拆,盖一座亮亮堂堂的盖板房。

 

    当她说“盖板房”这三个字时,我发现她死板的眼神里露出了些许的光泽。我明显地感到红木楼成了压在这家人头上的一座大山。倘若是一般的小平房,说拆就拆了,可偏偏是这样一座结构庞杂的楼,光是拆就要费去不少的功夫,而且拆下的木料无处堆放,不像以前盖房子,完全可以旧料翻新,不易产生建筑垃圾。

 

    这个女人甚至说,本来前面还有一家,也是木楼,前年家里着了火,全烧光了,后来那家盖了一面盖板楼。她的口气里,对木楼着火有些羡慕。

 

    看到木楼让我惊喜,看到它的主人难以为继的境况,我又深感痛心。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必然,辉煌一时,惨淡一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自古至今,道理都一样。

 

    我转念一想,也许旧时的一切就应该回到历史中去。世界和生活愈是日新月异,愈说明在向前发展。

 

    这座红木楼曾经被一家电影制片厂看中,十年前,在这幢楼里拍摄过一部反映西路红军故事的电视记录片。至今,附近的村民对拍电影一事依然记忆犹新,一提起来,便会如数家珍。

 

    第二座木楼位于田家寨镇毛家台村,为典型的一流水式建筑。此楼全系当地杨木盖成,楼梯为内含式,一楼两侧都有板炕,楼上闲置,一上去顿感空旷。几根巨型杨木柱子支撑着屋宇,桁梁为三层加高式,所以整座房屋显得高大气魄。楼前有廊,底部是木板做的护栏,上面是四层雕花的檩条及角饰。这座楼也近百年了,但是木质纹理细腻,加上保护得好,所以显得古朴典雅。

 

    这座宅子是祖传的,老主人曾经营着驻马店生意,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家道殷实的人家了。整座宅子原本很大,是里外二进的,中间用过厅隔断。后来弟兄分家,分成了两座宅院,外院已盖了现代化的盖板楼房,旧时建筑荡然无存,只是在一侧边墙上仍然留存着瞭望台的遗痕。里院木楼前面过厅依然保存着一半,穿堂和左右两间门房几近颓败。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