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印迹:老西宁有名的 朔光书社
上世纪30年代,我家在西宁市东大街开了一家集销售书籍文具以及印刷为一体的店铺,名为“朔光书社”,几十年间,所有文字资料已经丧失殆尽,所述情况仅为回忆所及。
朔光书社的创办人袁春晖,是我的父亲。
1938年,父亲借来一笔钱,筹办书社。最初,从上海购得石印版两块,制版机一台,请了技师赵永兴及学徒三人,在斜石巷家中做印刷业务。1939年末,租得饮马街口带门面的院落一处,开设朔光书社,取北方之光之意,主营书籍印刷兼营纸张文具等。
书社初期以印刷信封、信笺、表格票据、名片贺帖等小宗业务为主。后来,由于业务量增大,陆续购置石印版4块,其中有两块为德国出产,以及油墨台、裁纸床等辅助设备。从1944年起,书社以印刷中小学作业本为主要业务,大量印制作业本时还要请临时工帮忙。
当时印刷的过程分为:制版、印刷、裁切、折页、装订、修边、裹皮。制版比较复杂,用药纸、药墨(含有化学药品的纸张或墨)按要求写上毛笔字,反贴在石印版上,在制版机上滚压数十次,将纸上的字压印在石版上,按规格画上线条,用镪水(硫酸盐酸按比例混合稀释)除去脏处(有时还要用刀刮除),撒上松香粉,使石版上的字线凸起,然后定型,即成印版。
印刷时先将印版面用湿巾抹过,再滚上油墨,铺上纸,用棕耥(一种工具)耥过,揭起即成。
书社销售的书籍为当时中小学的标准课本,只销售,不印制。这些书由商务印书馆或中华书局直接供货,其中还包括字典和教辅书。笔墨纸张文具等要从上海、洛阳、西安、兰州等地进货。
这一时期,朔光书社在西宁的印刷行业中已颇具规模。朔光书社亦有自己的特色,业务主要面向各地中小学。由于进货渠道正规、信誉好、价格适中,业务扩展得很快。客户除了西宁及周边地区的以外,门源、海晏、乐都、贵德等地的学校也定期来定制货品。
这个时期请的先生(类似今天的大堂经理兼会计)有袁春隆、徐易卿、王久儒、严鸿福等人,由他们坐堂处理日常事务。具体的营业额已经不可考,前期除成本外尚可维持家庭的中等生活水平,后期逐渐入不敷出。
1944年,书社委人去印度进货,归来的时候购得百货布匹等与书社所营业务毫无关系的货品,亏损了一笔钱。1947年,又委人去开封、郑州等地进货,只购得少量纸张,其余皆为布匹、茧绸等冷门货品,又亏损了一大笔。
1950年,处理掉仅存的少量文具纸张后,关门停业。
西宁有名的朔光书社就此消失 。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