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河湟往事:河湟水上筏子忙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林中厚 时间:2011-06-24 08:37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乐都境内的湟水两岸,有一些靠水上运输为生的把式。东关村八十多岁的马成德老人,从17岁开始就跟着把式从水路上走兰州。笔者走访时,身材高大的老人鹤发童颜,眼亮似秋月,眉白如晓霜。一谈到当年河湟水上运输之事,他得意地欠了欠身子,把眼睛眯成一条细缝,所谈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

 

    河湟水上运输的工具主要是皮筏。每个小皮筏由32个牛皮胎组成,用麻绳拴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排上;4个小皮筏合并拴绑在一起,组成1个长方形大皮筏。也有木筏,它是由30根大木头(主要是杨木、松木,还有柳木和榆木)组成,先把15根木头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小木筏,再用柳木棒、麻绳把两个小木筏连接在一起,组成1个长方形的木筏。

 

    除部分从青海向兰州贩运粮食外,大部分皮筏是从西宁、兰州往包头运羊毛、羊皮、烟等物资。起运地点在西宁今天的湟水大桥东面原七盘磨、八盘磨处,每年春、秋各运一次。每年冬季,福兴连、忠兴昌等二十多个商号开始从牧区收购羊毛皮张等,运送到起运点聚集起来。春节过后,筏子匠们立即着手准备工作:制木排,保养牛皮胎(即对新、旧牛皮胎给油给盐),使其柔软耐用,之后过磅装羊毛(一个牛皮胎可装两百斤左右羊毛),接着拴胎并筏,安装木桨,这样就制成一个完整的皮筏子。若羊毛资源缺乏,收购不足时,筏子匠便在牛皮胎内装满麦草,以便到兰州并成大皮筏。

 

    每个皮筏从西宁到兰州由两人操作,前面操作的是把式,水行里也叫前桨或水手,后面操作的是徒弟,水行里一般称后桨。一起行走的两个以上皮筏的总管叫纳事。小皮筏到兰州后,在城东黄河沿东教场口维修,然后将4个小皮筏合并成1个大皮筏。将4个小皮筏上原有的8人缩减成6人,前桨3个把式,后桨3个徒弟。每个大皮筏还在兰州另请1位转峡把式,因为他熟悉黄河水性,能够指挥皮筏安全顺利地通过桑叶峡、大峡、红山峡、黑山峡,过了这些峡谷后兰州的把式返回。春季水小,从西宁到包头用一个月左右时间;秋季水大,从起点到终点,一般用二十天左右;春季起程时间一般在三月开河时(河水解冻),秋季起程时间一般在十月间(立冬前一个月)。到包头终点站后,货主将货装车运往天津等地,辗转出口到英、美、法、日等国。然后,筏子匠们雇用骆驼将牛皮胎驮回青海。

 

    黄河中的大小峡谷,总计有35个,均分布在中上游,大多数岸陡流急,十分危险。从西宁到包头要经过小峡、大峡、老鸦峡、八盘峡、桑叶峡、大峡、红山峡、黑山峡、青铜峡等。筏子匠们在近一个月的行程中自然会享受到特有的乐趣。他们吃住在皮筏子上,他们中有的人带上乐器,行进在河宽水缓处时吹拉弹唱,自娱自乐。遇到急流险滩,他们凭熟悉的水性和水上行进的技术安全通过。真是一阵歌声一阵笑,欢乐声中渡河套。当皮筏子行进到桑叶峡时,黄河转弯向西流去。此峡窄,水流急,两面的山陡而高,有“九沟十八线”之称,一百二十里的行程,一个钟头就行驶完了。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