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西宁印迹:老西宁人挑水忙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韵成忠 时间:2011-07-01 08:23

    我家在西宁东川湟水河和沙塘川河交汇的地方,按理说,吃水是不用发愁的,可在我记忆中的故乡人吃水却充满了艰辛。

 

    上世纪70年代之前,故乡的人们吃水主要依靠沙塘川河。每年的3月份到10月份是吃水最方便的时候,由沙塘川河引过来的两股水流过全村,这时吃水可以到房前屋后的水沟里去挑,但挑水的时辰有讲究,必须要在大清早去挑,一则流了一夜的水很干净;二则这时家家户户都要挑水,没人敢明目张胆地往水里倒脏东西。用的水就更方便了,随时可以去挑。

 

    天寒地冻,水沟里的水断流的时候,就要去河里挑水了。那个时候,天气比现在要冷得多,河面几乎都冻住了,人们取水只好去寻找冰窟窿。有一年,河面冻得特别结实,连一个冰窟窿都找不到,村里就组织了青壮年去砸冰。到河里挑水,路途远,大人要去生产队挣工分,挑水的任务就落在了孩子身上。有的孩子体弱只能挑半桶,也有两个人抬一桶的。我每天放学后去挑水,从开始的少半桶、半桶到后来的多半桶,最后能挑一担。挑水特别累,一路上要休息很多次。那时候,我心里每天除了惦记着吃馍馍,就是要去挑水,挑水都成了一种负担。

 

    不过,挑水也有乐趣。去河里挑水的路上要经过几个打碾场,那儿是孩子的乐园。我们常常把水桶放在一起,三五成群占据一片地方,疯狂地玩“跳房子”“弹玻璃球”“斗鸡”等游戏,玩得常常忘记回家,免不了被大人责骂。

 

    冬天,孩子们到冰窟窿取水也有一定的危险性。我有一个堂弟,大清早一个人去冰窟窿取水,因水位下降,必须趴在冰上拿桶舀水,早晨的冰特别光滑,他一下滑进冰窟窿,再没上来。那件事情之后,我们去挑水都是几个人结伴去,也不选择在大清早去。

 

    改革开放后,村头修建了水房,一桶水两分钱,冬天也不用去河边挑水了。

 

    后来,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人们足不出户就有干净的水吃。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