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河湟百业:吴氏制鼓世家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罗耀南 时间:2011-08-19 10:42

    鼓的故乡在大西北,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坡,到处可闻咚咚鼓声。其实,鼓的种类颇多,西宁地区,表演传统社火用的鼓称为墩鼓,鼓声响亮而余韵不绝;秧歌队用的叫小腰鼓,其声以清脆著称;唱戏则用中鼓、战鼓、干鼓等,用途及效果各异;孩童玩西瓜鼓,鼓声虽不及数里,却也鼓声震天;货郎子用的是拨浪鼓,其中带把小鼓多为背箱货郎用,若小鼓上端装铜锣,摇击时鼓锣齐鸣,行语称“惊闺”,多为担货箱经营细软和妇女用品的货郎所用。

 

    解放前西宁造鼓匠人之佼佼者,当数吴氏。吴氏制鼓已传数代,据吴氏家谱记载,其“家计寒微,原习鼗鼓之艺,致小康焉”。鼗鼓,即长柄摇鼓,俗称拨浪鼓,为大西北“货郎子”(方言,挑货箱子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们招摇过市,吸引顾客的工具,小鼓一响,顾客纷纷聚拢。吴氏先以制鼗鼓为主,后逐渐制堂鼓、军鼓之类。吴氏第十代传人吴发连生于1921年,其制鼓技术娴熟,所制之鼓可多用,颇负盛名。解放后其制鼓术还被政府列为传统手工艺项目之一。

 

    西宁鼓业,十分讲究。一般要经过选料、加工、成品制作、鼓身修饰、油漆抛光等数道工序。鼓面料一般为骆驼皮、牛皮、马皮,骆驼皮为最佳。驼鼓的特点是:鼓面紧,富弹力,且不受阴雨天气的影响,阴晴皆响。鼓音圆润浑厚,远震功能较强,多为官鼓和宗教事宜用鼓。有“花儿”云:城头上打鼓城根里响,夜深时打梆子哩;我这里思来你那里想,心急着砸腔子哩。这里“城头上打鼓”指的就是驼鼓。鼓身,也称鼓墙。以青海松木为上,再钉以西宁手工圆钉,将鼓墙打磨抛光后,刷以本地桐油,则油光鉴人。桐油,在青海特产胡麻油(食用油)中,加入氧化铝、矿石等配料,精心熬制而成。加工面料时,先将选好的皮子在炎热天浸入大缸,加石灰软化去毛,不能制熟。再将半生皮子除毛刮肉,拉开阴干,由主制人亲自蒙鼓面。鼓面要平整均匀,蒙好的皮子要穿上皮绳,用木棍紧撬将皮绷紧,直到鼓面上压重石或踩人而不缩不松时为止,然后置于室内阴干。大型鼓还要腹内装胆,即鼓墙内巧装数只铜铃或拉几条弹簧,打击时发出咚锵颤音,以增强击鼓效果。西宁原城隍庙后宫内直径1.5米的大鼓,敲击时鼓声清脆,全城皆响,声传数里,相传为吴氏所出,时为西宁第一大鼓。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