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过天阴”话家常
“过天阴”是一种曾经流行于中国北方的独特民俗。每当阴天下雨,不少人无法外出打工和做生意,他们便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团聚,共叙家常。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小说《正红旗下》就曾对“过天阴”有过详细的记载。“过天阴”并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亲朋聚会,在那些通信不发达的日子里,“过天阴”不仅是人们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沟通信息的一个平台。
年逾七十岁的地方史专家杨文盛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自己“过天阴”的情景。
杨先生的父亲是一位手艺人,每遇到雨天,他就没法出门揽货了。杨先生的父亲生性好客,每到阴雨天,他就会打发杨文盛邀请亲朋好友到自己家“过天阴”。
杨文盛的姐姐家住小桥,离杨文盛家有一段距离,邀请姐姐“过天阴”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杨文盛身上。那时候,西宁的交通状况很糟糕,原本尘土飞扬的小路在雨水的冲刷下泥泞不堪,每走一步,鞋子就会被泥浆拔下来。
杨文盛的家境并不宽裕,因为心疼那双来之不易的布鞋,每次去邀请姐姐来家里“过天阴”,他就脱了鞋,把鞋夹在腋下,光着脚冒雨前去。有一次,杨先生的脚被石子划伤了,流了很多的血,可这一点也不妨碍他心中的喜悦。因为在那个没有什么娱乐的年月里,除了过年或者中秋等大一些的节日以外,只有在“过天阴”时孩子们才能获得一些乐趣。
现在想起,“过天阴”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等亲戚、朋友都到齐了,大家就主动凑份子,作为“过天阴”的费用,没钱的人,就从自己家拿一些食材来。拿到份子钱后,大人们就会打发孩子们买点羊肉,沽两壶酩馏酒,对于平日里很少能见到荤腥的杨文盛来说,“过天阴”就算是打牙祭了。
炉子上熬着醇香的茯茶,烤着香气四溢的洋芋。男人们就坐在炕上喝着熬茶,喧干板。杨先生的母亲与姐姐、姨妈等人在厨房忙活着搅搅团、做散饭,等肉一来就送到厨房用大锅煮。等食物端上炕桌,男人们就就着羊肉正式喝起酩馏酒。因为好奇,年少的杨文盛还曾偷偷抿了一口,那滋味到现在还没有忘记。
本来还在打闹玩耍的孩子们,这会儿都围在了炕桌边上,等着妇女们给他们碗里搛上肉块,调上蒜、辣子、醋,还有必不可少的甜菜。他们就自觉地蹲在墙根,拼命往嘴里塞,总是吃完了一碗还想要一碗。
虽然“过天阴”的食物十分简单,但是能和许久不见的亲朋们寒暄,在杨文盛看来却是最大的乐事了。杨先生说,“过天阴”反映了老西宁人珍爱友情,珍视亲情的美好情愫。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