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印迹:难忘那顿“破布衫”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被派到大通元朔公社水泉湾大队支农。水泉湾听起来是个好地方,不知道的人还会以为那里水源充足,实际上那里人畜饮水全靠用石头木板固定起来的两个大水窖,不过水质较好,引来的是泉水。住在山上的20多户村民靠耕种半山腰的耕地为生。
我的房东是一位年轻力壮的朴实农民,他的盲人弟弟与我年龄相仿,三十出头,身体壮实,还能帮兄嫂干家务。我和房东的弟弟住在北房的炕上,炕里煨的是麦草、杂草、干树叶、牛羊粪,每天一进房门就会闻到刺鼻的炕烟味。那时,到每户社员家都会闻到同样的味道。
水泉湾大队半山腰的耕地收不了多少粮食,社员们都在自家庄廓周围种上一点蔬菜,配着杂和面儿吃。看到这种情况,我与西宁副食厂的有关人员联系,借用了市百货公司下属商店的一辆大卡车,帮队里买了一车豆渣,分给社员,虽然每户分到的不多,但是大家都很高兴。
一天下午,房东一家人都下地干活去了,平常都是房东大嫂给我做饭吃,我想显能(青海话,逞能)给他们做顿饭吃,就试着用杂和面儿擀了一案饭。因为我在家从来没有做过饭,擀面当然也是头一回,因此从和面、揉面到擀面花了两个多小时,弄得满头大汗,最后摆在案板上的一片一片杂和面片儿东一片西一片不成样子。我又气又悔,怪自己显能。房东大嫂回家看见我做的饭,笑出了眼泪。但大家还是得吃,于是她用石葱花(当地山上的一种野葱)炝了油做成了汤水,全家人改吃“破布衫”。“破布衫”是青海人家的一种面食,用青稞面和好擀开后,不用刀切,在放有洋芋块、萝卜片、青菜的锅中,随意将面片用手撕成碎片下锅煮熟即可,因青稞面擀开后边缘状如破布衫,故得名。而我擀的面几乎不用手撕就可以下锅了。尽管这样,一家人还是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还边议论着我的“创作”,把我羞坏了。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