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河湟百业:鲁沙尔的铜器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秦文 时间:2011-11-18 11:17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制作铜器是鲁沙尔工商业的支柱之一。在那时大约有四十多家从事铜器生产的作坊,他们生产的产品远销内蒙古、西藏、甘肃等地区,深受群众喜爱。

 

    鲁沙尔曾出产一种有名的铜器,叫做王三宝铜铃。这种铜铃花纹明显,线条清晰、触手光滑,响声清脆悦耳,铃把分为两部分,用螺丝连接,可以拆卸。有不少人从内蒙古、西藏等地慕名而来,专门定做这种铜铃。

 

    说起铜器就不得不说铜匠,因生产工艺、产品的不同,铜匠分为生铜匠和熟铜匠两种。

 

    据史料记载,鲁沙尔的生铜匠是清同治年间从甘肃临夏铜匠庄的王姓一族中迁来的。他们使用翻砂的方法生产铜器,产品主要是铜铃、铜钉、铜佛以及铜火盆、铜合页等。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他们生产的产品规格较小,但工艺精湛。上世纪30年代,鲁沙尔的生铜匠曾经承做了一批制作泥坯佛像的铜模具,佛像有一尺多高,每尊的酬劳达到了80到100银元。由于他们制作铜器的技艺从不外传,就连精细模具也不会借给别人,所以,鲁沙尔的生铜匠皆为临夏王姓族人。

 

    而熟铜匠则不然。清光绪年间,鲁沙尔的熟铜匠有王姓、蒲姓、刘姓三家,他们收徒不再拘泥于本家,这样到了新中国成立时,鲁沙尔的熟铜匠也有二十多家。熟铜匠采用的是锻打的方法,产品主要是铜锅、铜壶、铜火炉、铜勺子等。当时,由于铁铝制品很少,他们生产的产品非常畅销。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