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范长江西宁逸事
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聘专家沈津教授的一篇文章,称去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工作时,曾在该馆藏书中发现一本出版于1936年8月的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第1版),扉页上有范先生亲笔题名,是用毛笔写的:“子英吾兄正之弟长江敬赠 1936.8.20天津总馆”。
我看了欣喜万分,因为“子英兄”肯定是我父亲王之英,他经常把自己的名字写成“子英”,范长江在西宁时就是这样称呼我父亲的,我相信这本书就是范长江先生准备寄送给我父亲的,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送达,而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这本书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这本首版《中国的西北角》是1936年8月出版的,而范长江亲笔签名赠我父亲的时间是同年8月20日。也就是说,范先生在自己的著作刚一出版就签名赠我父亲,可见范先生对我父亲的情谊。
1935年7月14日,范长江从成都动身西行,经兰州到西宁。其间,他曾到我家做客,因为他跟我父亲王之英是同学,而且同庚。据我父亲讲,在学校,他上的是蒙藏班,范长江上的是乡村行政系。范先生一贯追求进步,思想激进,企望学成后能到乡村工作,为农村和农民做点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范长江在一次学校集会上公开登台慷慨陈词,发表抗日救国演说,遭到校方嫉恨,受到打压。范长江为此将学校发的校服留在宿舍,在即将毕业分配工作之时愤而离校,到北京上了北大哲学系。此后连续为天津《大公报》等报刊写稿,受到欢迎,名气大增,遂被天津《大公报》聘为特约记者。
1935年5月,他以《大公报》记者身份从上海出发,溯江而上,在四川短暂停留后,经江油、平武、松潘、岷县等地到兰州,稍事休整后即前往西宁。沿途写了大量通讯报道,真实地记录了西北人民的困苦生活,对西北地区的宗教、民族关系等问题也作了深刻的表述和分析,文笔洗练,视角独特,语言犀利。更为可贵的是,范长江第一次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陆续发表在《大公报》上,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以后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在各大城市出现抢购潮,数月内连续刊印七版。
在西宁期间,范长江除了采访青海军政当局要人及各阶层人士,也曾抽空到我家做客,与他的老同学即我的父亲王之英畅谈了一下午,同来的还有当局所派的一个姓李的人,名为陪同,实为监视范长江的特务。他们在我家吃了煮洋芋,范曾说没想到青海的马铃薯这么好吃,晚上吃了炸酱拉面,他也赞不绝口。又一次,范长江同那个姓李的特务来到我家,寒暄了一会儿,就叫我父亲和他们一块去澡堂洗澡。据我父亲事后回忆,在澡堂脱衣服准备入池洗澡时,范长江对我父亲使了个眼色,我父亲明白范的意思是有话要说,让他早点洗完出来。我父亲在池子里没洗多久就出来了,紧接着,范长江也匆匆洗完出来了,他边穿衣服边说,此地军政当局对他防范甚严,为防不测,他在学校的一切事情“不足为外人道也”,我父亲立即点头答应:“心照不宣。”范即用手拍了拍我父亲的肩膀。这时,那个姓李的特务没洗完也跟了出来,范长江和我父亲马上来了个顾左右而言他。
又过了几天,范长江再次独自一人来到我家,说省内情势险恶,还是早日脱身为妙,他准备立即不辞而行,先上大通,再辗转去河西走廊,但现在身着西服革履到农村牧区去就太显眼了,向我父亲借了一件长衫、一顶礼帽、一双布鞋,以备出行时穿戴。我父亲就将自己平时穿戴的衣帽给他打了一个包,并说:“这都是我穿用过的,只要你不嫌弃就行了,何须言借。还需要我帮什么忙,你尽管说。”范长江表示十分感谢,并说“就此别过,后会有期。”两人依依不舍地拱手而别。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