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印迹:人民街与赵家井
在西宁市城中区有一条街叫做人民街,是市区较繁华的商业街之一,西起水井巷,东至南大街。清雍正年间,这里是西宁府所在地,因这条街官绅住宅较多,俗称官街,也叫赵家井街。赵家井街因赵家井而得名。
12月13日,记者来到人民街,希望能找到关于赵家井的点滴。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说,他曾经听家中的老人说起过,不过因为那时候年纪小,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只知道这条街上有口水井。
带着失望,记者翻查了一些资料。
相传,赵家井深七八丈,水质很好,一年四季盈溢不竭。关于赵家井还有一个故事。清光绪年间有人用红丝线系在一条小鱼身上,放入北门外泉水中,后来人们在此水井提桶倒水时发现了系着红线的小鱼。人们都啧啧称奇,认为此井水和北门泉水是同一水脉。
这口水井,结构简单,井壁用柏木厚板加固,井口盖一片石磨上扇,中凿一大孔眼,口径一尺左右,安装支架及一木辘轳,上绕缠一盘粗麻绳,绳端拴一牛皮桶,将桶放入井底,装满水后,即开始绞辘轳,有时二人绞速度较快。将水绞出,即倒入木桶中,一般一牛皮桶水可盛一木桶多,每汲一担水,只需三四分钟。这种汲水方式,很有点原始韵味。井房内上方墙面设放有龙王牌位的小龛,每逢春节都要贴对联:“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这口井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老西宁人赵德琰先生曾见到过这口水井的主人存留的卖方契约,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宋永吉存留之卖院房契约,板印‘甘肃契尾’大字及方形篆字官印……乾隆十二年六月十二日立约。大门外水井及南房早年典给赵姓,典价纹银八十五两,立契人宋之翠、宋之藩字样。宋永吉的祖辈于康熙年间督建了这个院子,打了这口井。”
旧时的西宁城,经济条件稍好的人家都是用泉水或井水。这两种水都是有人送上门的,赵家井街的送水人叫王建业,西宁人,家住该井左侧宋家院南房,人缘好,不论男女老少,当面都尊称他为王家爸(即王叔叔之意);也有年纪大者及有身份的人,背后称他王担水。
王建业从上世纪30年代承包了这口水井,清晨开井房,供应本街居民及南大街西向商铺和住户饮用,一年四季、严寒酷暑,从不停工,其中也有住户,自己到井边挑水的。那时居民生活水平低,用水少,一般每家一天一担水就够了。有时人家操办红事(娶嫁)、白事(丧葬),或者平时来了亲朋用水较多,只要说一声,一会儿水就送到,倒入厨房水缸中。有的马上给水钱,大部分在水缸上方的墙壁或柱子上,用粉笔画“正”字计数,一个“正”字就是五担水,每月结算一次。
送水最忙的日子,要数每年的腊月,除夕夜井房内灯火通明,辘轳飞转不停汲水,从半夜开始,送水人就挨户向各家送去一担清水,口唱:“青龙扑满怀,元宝滚进来”。主人非常高兴,以手掬水酹地,连说多谢,富裕的要给赏钱,家境贫寒的也要送两个馍馍。 上世纪60年代后期,西宁人逐渐用上了自来水,昔日的井房、水井,也完成了历史任务,逐渐停业。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