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西宁旧事:历史上的“咸丰钱灾”
来源:青海羚网 作者:崔艺民 时间:2011-12-23 14:18
清咸丰二年至十一年间(公元1851年至1861年)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当时隶属甘肃的西宁县及沿湟水一带,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物价飞涨,物资供应匮乏,尤其是粮油紧缺,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清廷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又加重了对西北各地的赋税,接着是连年干旱粮食绝收,这犹如雪上加霜,兰州与西宁等地都出现了饿殍载道的悲惨景象,青海的农牧业生产均遭到严重的破坏。清咸丰晚期,甘肃铸钱局(清代称宝巩局)又铸造发行了“咸丰通宝当千”铜钱取代已毫无价值的大量的“咸丰宝钞”纸币。“咸丰通宝当千”铜钱投入西宁市场后,加速了通货膨胀,致使西宁城内的商铺接连倒闭,西宁人蒙受了一次经济大劫难,史称“咸丰钱灾”。
因为青海隶属甘肃管辖,从来没有设立过自己的铸钱局,西宁市场流通的钱币主要依赖甘肃铸钱局供应,常见的品种有当五、当十、当十五、当五百及后来铸造的当千等。
据《臬兰府志》中记载:清文宗咸丰十年十月,宝巩局受命始铸当千大钱,翌年秋因民众起事拒用遂废止。由此可见此钱流通时间极为短暂,是民众竭力抵制的结果。再据《西宁府志》记载,“咸丰初,一文可买饼一只,其后五十文仅买一饼,时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可见咸丰时铜钱贬值的状况,西宁有些市民将成堆的铜钱熔化后,制作成各种生活用具,如水烟袋,铜火锅、铜酒壶、金和银便成了当时商业贸易和金融活动的主体。
宝巩局的“咸丰通宝当千”大钱,见证了这段不寻常的历史。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