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宁:老西宁的杠房家
“杠房”是指旧时出租殡葬用具和提供人力、鼓乐、杠夫等的行业。老舍在《四世同堂》里这样写道:明天就有一档子丧事,你叫他们俩一清早就跟我走,杠房有孝袍子,我给他们赁两身。“杠房家”是老西宁人对“杠房”这一行业的称呼。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老西宁的杠房家有“喜杠”和“丧杠”之分。
“喜杠”是抬轿娶亲的杠房。解放前,老西宁只有两家有花轿租赁的“杠房”,其中最有名的就属在官井街(现在的民主街)的李家杠房。因老板姓李,而且说话有些口吃,所以绰号“李舌头”。李家杠房的喜轿因租金的不同,有八人杠、六人杠和四人杠之分。它们的租金分别是银圆十块、六块和四块。杠夫和吹鼓手不是杠房铺的长期固定工,而是临时工。平常没有事时,可做其他事。如杠房老板通知有红白事,便随叫随到。
因轿子的租金不一样,故而轿子的规格也不一样。八人杠的轿子装饰极为华丽。轿帷是大红软缎制成,上绣几十个金线双喜字。帐幔是大红绸子,轿顶回檐有红、绿两色的绸子绣球,上面还罩着黄丝线穿珠的缨络。轿顶中央是一个桃形的黄铜顶,四面各有一个红绣球,以轿中心拉至四角挂起,下面还留有绸带流苏。每个绣球中间还扎有一面小圆镜。(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镜子可是稀奇珍贵的东西。)轿顶的前后左右各挂一串石榴和葡萄,寓意新娘多生贵子。这些装饰物都是托人从苏杭一带买来的,在那个年代是极其稀缺的。而六人杠和四人杠的规格也就相对简易些了。
每当有人家要娶亲,老西宁的人家便会按自己需要的规格去请李家杠房。“李舌头”便会带着喜轿、吹鼓手、轿夫等前来。每当这个时候,沿街的人们,尤其是小孩子们就会跟着挤着看花轿。“李舌头”手持拂尘,走在花轿的前面,一路吆喝着不让人群接近花轿,怕弄坏花轿。轿夫们穿戴整齐,黑裤、白衬衣、黑坎肩、黑色圆口布鞋,腰间束一丈二尺长的红色腰带。抬起轿子来,脚下平稳利索,走动时也不准互相说话,能听到的也就是鞋底擦地的声音。吹鼓手们走在轿子前面高奏喜乐,真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曾目睹杠房家办喜事的杨恺老先生,每每说起时总是忍不住赞叹:“那花轿,真是太漂亮了,我再也没见过那么漂亮的花轿了!”
“丧杠”是老人去世抬埋棺椁的杠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西宁“丧杠”也有两家,都在南大街南口路西。丧事用具比喜事用具多,但还是由杠房家提供。包括丧舆(用来放棺材的木架子)、软杆(用来抬棺材的杆子)、棺罩(大红绣花缎制,上面绣有龙凤图案或寿字等)、轿子、杠绳等。丧杠也分为八抬杠和四抬杠,因租金不同,规格也就不同。
送葬时,杠夫始终保持灵柩平衡,不斜不倾。因为杠家的指挥,杠绳的捆绑,不论路程多远,始终不会松散。到达坟地时,只要拉动绳头,就会全部解开,没有一个死结。到坟地棺木下葬,堆起坟堆,杠夫的工作就算全部结束。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杠房这一行业便消失在了时间的洪流里,继而被兴起的婚庆公司和殡葬公司所取代,但是当年杠房家承办红白两事的场景却始终留在了杨恺老先生的脑海中。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