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印迹:柴国柱与王家庄
据城东区王家庄村年逾七旬的王增宽老人讲,王家庄村以前不叫王家庄,历史上曾有过“高家庄”“柴小庄”“中柴庄”等村名。之所以有过“柴小庄”“中柴庄”之村名,是与明代名将柴国柱有关。
近日查《明史》列传,“柴国柱”传载“柴国柱,西宁卫人。万历中,由世荫历西宁守备。骁猛善射。从参将达云击寇南川,勇冠军。录功,进都指挥佥事。寇盗边,辄为国柱所挫。屡进凉州副总兵。”
王增宽老人说,明代万历年以前,王家庄名为高家庄,据说因当时居住着许多高姓人家,故以姓定名。其主要证据是至今村内仍有“高家大坡”“高家圈圈(尖尖)”等地名。后历经多次战乱,高姓人家败落或流落他乡,村庄基本被毁。
明万历前期,西宁卫世袭中军守备柴国柱,字擎霄,号峨峰,西宁卫清水堡人(今大通景阳乡)。其先祖于元武宗至大年间(约公元1308年),辗转来到湟水流域定居。至柴国柱一辈,在明神宗年间从戎后累功擢升至西宁卫中军守备,曾在西宁参将达云帐前效力,屡立奇功。柴国柱驻防西宁时,建堡置堠,修桥筑路,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先在大通清水乡修筑了上、下柴家堡,后又在西宁东郊湟水北岸(王家庄村址)修建了柴家堡寨,遂称为柴家庄或柴小庄、中柴庄。为方便交通,柴国柱又在王家庄村湟水河上修建了柴家桥。此桥多次被洪水冲毁、多次修复。清乾隆年间,西宁按察使杨应琚复建,更名为广济桥。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又被洪水冲毁。
柴家人的先祖柴国柱智勇双全,骁勇善战,在平定“银定、歹成”等寇的战事中,足智多谋,勇冠三军,战功赫赫,累升至右都督、世廕指挥佥事、副总兵、署都督佥事、陕西总兵等职。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调代杜松镇守山海关,后移镇沈阳,大部分家人随之东去。后谢病归。明熹宗天启初年,追录边功,加左都督,殁后“赐恤如制”。弟柴国栋在萨尔浒之战阵亡,其子柴时秀、柴时华官至副总兵,骁勇善战。为纪念柴氏父子的功勋,官府和西宁民众于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在东关曾建有“父子元戎坊”,为四柱三楼式牌坊,四面大屋顶,檐角高翘,吻兽罗列,雄伟壮观,至上世纪30年代犹存,美国传教士先劳德·毕敬士曾拍过牌坊照片。大通柴家堡大哈门村76岁的柴兆年是柴氏后裔,长期为柴家祖茔(人称“柴总兵墓”)守墓扫墓。柴国柱赴辽东后,西宁的柴家堡寨由柴总兵属下杨通史居住,现王家庄已无柴姓人家,只有杨姓人家,当是杨通史后裔。
经清同治年间河湟地区的大战乱,原居住于西宁近郊曹家寨的王姓人家开始迁入柴家庄。王姓人家原为明初南京移民,先在互助县定居,后裔一部分迁入西宁曹家寨。至清朝末年,王姓人家子孙繁衍,人口增加,成为柴家庄的大姓人家。1929年,青海建省后遂更名为王家庄。此前数十年间,陆续迁入汉族杨、申、李、魏、谢、任等人家,但仍以王姓人家居多。
至1929年,青海建省,在西宁市东郊湟水以南建乐里乡,湟水以北建景阳乡,王家庄村属景阳乡。两乡初置时属西宁县临城一区,后景阳乡属省会第四区。1938年青海编制保甲,景阳乡和乐里乡共7个保,王家庄和中庄合并为景阳乡一个保。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