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河湟百业:青海的皮毛加工业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张维珊 时间:2012-04-13 08:12

    青海的皮毛资源丰富,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就有亦农亦工和亦牧亦工的皮匠,以生鞣法和硝面鞣法鞣制各种带毛皮张,手工缝制成各种皮筒子、皮褥子等产品。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杨忠福从陕西迁来西宁,在石坡街开设忠兴福皮货店,品种多、质量好,很有影响。上世纪30年代,兰州、西安、武汉、包头、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均设有销售西宁皮货的店铺。外地人来西宁都要购买几件皮筒子带回家孝敬老人或者馈赠亲友。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西宁的手工业皮货作坊发展到一百多户,从业人员四百多人,年外销皮货三万多件。紫羔皮、狐狸皮、猞猁皮的皮筒子最为人推崇,其中作为珍贵的要数“高山流水式”“鸳鸯戏水式”“孔雀开屏式”“松鹤延年式”“怀中抱月式”等图案的皮袍和皮大衣了。在当时,每件皮衣售价高达1万银圆,仍有人争相购买。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青海皮张被德兴海、协和商战、湟中实业公司等垄断,再加上苛捐杂税繁重、“法币”贬值等原因,西宁的皮货业陷入困境。到1949年西宁解放前,西宁的手工业皮货作坊仅剩12户,29人。

 

    解放后,西宁的皮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50年,省畜产品公司建成畜产品加工厂(后改名为青海畜产品公司加工厂)。1951年新生土产加工厂建成(后改名为青海皮毛被服厂)。1956年西宁市组建西宁皮毛生产合作社(后改名为西宁皮毛厂),1958年购进“哈工”牌拼缝机6台,首次用机器代替手工,提高工效。1972年试制成功用甲醛、芒硝、食盐鞣制皮毛的新工艺,取代老工艺,提高了皮毛质量,还试制成功了绵羊皮染色羊剪绒新工艺,制成皮领子、美术图案挂毯、椅垫等新产品。1978年研究成功旱獭皮制裘新工艺,并荣获轻工业部颁发的科技成果奖。1983年,旱獭皮裘皮大衣荣获国家经委颁发的优质产品金龙奖,远销海内外。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