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纸上西宁 诗人高适与青海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时间:2012-05-25 10:03

    唐代诗人创作了大量描写青海的边塞诗。然而,真正到过青海的诗人只有与岑参齐名的高适和与之稍后的吕温,以及《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中的佚名诗人等数人。

 

    高适(702年—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于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到青海,在河湟生活了一年多,足迹所至,留下了多首描写青海山川风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诗篇。

 

    早在景云年间(710年—711年),鄯州都督杨矩受贿,将九曲地划给吐蕃,给唐西部地区的安定种下了祸根。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吐蕃以九曲为基地,北上进攻今湟源日月乡境内的石堡城,唐陇右节度使“盖嘉运不能守”,石堡城被吐蕃攻占,唐又失去了鄯州的西部屏障。以后,唐多次发动了争夺石堡城的战斗。天宝六年(741年),哥舒翰以惨重的代价攻取了石堡城,十二年(753年)又发动了收复九曲之战。就在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年已49岁的高适,怀着“浅才登一名,孤剑通万里”的豪情,辞去封丘县尉,越陇山,经兰州,到达河西节度使治所武威,一路留下了许多诗篇。他接着又南下临洮,再返武威,在那里见到了哥舒翰。“哥舒翰见而异之”,便上奏朝廷,保举高适任左骁卫兵曹参军、哥舒翰幕府掌书记。从此,诗人开始了军旅生活,参加了收复九曲的军事行动。

 

    天宝十二年(753年),高适随军来到青海黄南、海南地区。五月,唐军攻破在今贵南县境内黄河东岸的九曲军,诗人写下了《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称颂哥舒翰收复九曲的功绩和唐军“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的声势,形象地描写了九曲之战激烈的场面。当年秋,唐军攻破在今兴海县境内的洪济城和共和县境内的大漠门城。戎马倥偬中,诗人与度支判官吕 在回军的路上,登上在今贵德河阴境内的积石军多福寺七级佛塔,与吕相互唱和,写下了“塞口连浊河,辕门对山寺,宁知鞍马上,独有登临事。七级凌太清,千岩列苍翠。飘飘方寓目,想象见深意……”这雄健的诗作。七月,唐在所收复的九曲地设立了洮阳、浇河二郡及神策等军。至此,杨矩时所失的九曲地全部归唐。高适以昂扬奋发的气势,写下了诗作:“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顺便说说这首诗中的“黑山”,历来注高适诗的都说是内蒙古境内的杀虎山,实际上它就是青海湖西岸的阿木尼尼库山,汉语亦称黑山;著名的青海湖鸟岛就是黑山的延伸部分,它与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环湖四周,元代诗人陈孚也有“雕影远盘青海月,雁声斜送黑山秋”之句,写的也是此山。而高适诗咏青海,不会突然写到内蒙古去。

 

    唐收复九曲,稳定了西部边境。高适有《九曲词》三首颂其事,如其二描写九曲军民庆贺胜利的情景是:

 

    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麒麟。

 

    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唐军九曲之战后,“军中无事”,将帅沉缅于“饮食宴乐”“边城唯有醉”的享乐中。这与高适为国效命、建功立业的思想格格不入,因而引起了诗人的不满,所以天宝十二年秋冬时节,他离开青海,经临洮回河西去了。(本文摘自《河湟史话》)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