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河湟百业:心灵手巧的汪裁缝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王十梅 时间:2012-05-25 10:03

    青羚网讯 旧时,人们从布店、绸缎庄买来衣料要做衣裳,特别是出嫁姑娘的陪嫁衣裳,都要裁缝缝制。于是,裁缝店就成了旧时街道上的一景。上世纪30年代,在老西宁的北大街上有一位名叫汪永和的裁缝就很受欢迎。

 

    汪永和,西宁人。擅长缝制中式便衣、旗袍、棉袄和长衫。汪永和的裁缝店旧址在今北大街华侨大厦往南一点,共有三间铺面。据家住尕寺巷社区的83岁老人杨恺介绍,汪永和的母亲是一位缝纫高手,汪永和从小就跟随自己的母亲学习针线活,之后再经过自己的认真揣摩学习,最终成为了当时西宁城里有名的裁缝。

 

    因为汪永和缝制的衣服做工好,所以非常受大家欢迎。一些百姓在嫁娶之时要缝制的新衣大多在汪永和的裁缝店定做。除此之外,汪裁缝还缝制一些布料比较高档的旗袍,他缝制的旗袍不仅做工细,针脚绵密,而且还会在袖口和下摆处绣制一些绣花,绣工精致。汪裁缝还有一项绝活,就是绾盘扣。他绾的纽扣花样繁多,栩栩如生。有蝴蝶形的、桃形的、菊花形和蜗牛形状的。在旗袍上,绣上精致的绣花,再加上别致的纽扣,就显得更加美丽了。

 

    当时,平常人家的衣服大多都是自己在家缝制,但是一些布料比较高档,如丝绸、春绸、丝绒、樟缎等,因为价格比较高,也为了减少耗材,大多交给裁缝店缝制。除了对缝制功夫的要求,裁剪工艺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有团寿纹、如意团纹等的衣料,裁剪更显功夫。裁剪时要做到上下、左右、前后图纹对称,这就需要高超的技艺,而汪裁缝不仅拥有这样的技艺,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布料,所以汪裁缝的生意非常好。

 

    汪裁缝是纯手工缝制衣服的,所以他所用的设备也比较简单。铺面里有一张床、一个炉子和一个做针线的案子。案子上放着剪刀、针线、尺子、熨斗、粉线包等。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粉线包,它是一个两边扎紧的小包,里面装着粉末或红土,中间有一根线。要用的时候,就将线左右拉动,直到里面的粉末或红土均匀地染在线上,再将线放在需要画线的地方,左右按紧,用牙齿咬住粉线,弹一下,一条笔直的线就弹在了衣料上,这样汪裁缝才能根据衣料上的线进行裁剪。

 

    一直到解放期间,汪裁缝的裁缝店都开着,而且生意相当好。“直到上世纪50年代,汪裁缝的店被合营到了缝纫合作社,50年代末汪裁缝过世了。”杨恺老先生回忆说。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