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大宝山朱贵抗英
大宝山在浙江慈溪西门外,“为一邑保障之要冲”。鸦片战争中,朱贵率领河湟子弟,在这里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朱贵的祖辈曾驻防青海,17岁时他考取循化武秀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朱贵调任浙江金华协副将,率所部2000人(一说900人)赴浙,奉命扼守慈溪城西大宝山。当时,总揽浙江军事的是协办大学士、扬威将军、道光帝的皇侄奕经。
其时,奕经在杭州关帝庙求得一签,上有“虎头人”的签语,昏聩的奕经臆测签语,制定了“五虎扑羊”的作战方略。结果机密被英军窃取,形同儿戏的收复三城之战皆败,朱贵部独自抵挡。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月十五日晨,英军2000人乘势自姚江进,在大西坝蜂拥上岸,穿慈溪城出小西门,直扑大宝山。朱贵率部阻击,气焰嚣张的英军枪炮齐发,企图一举攻占大宝山。朱贵亲自挥动大旗,指挥战斗,将士们坚守阵地,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在敌众我寡、外无援兵的形势下,战斗从早晨5时多持续到下午4时多,将士们饥不得食,渴不得饮,仍然坚持战斗。英军分出部分兵力绕道山后,两路夹攻,又派出援兵百余人,分乘三艘小火轮,从文亭江驶到太平桥,直逼大宝山下,用大炮等轰击清军营垒,朱贵部腹背受敌。在危急关头,朱贵怒吼一声,将手中的大旗猛插在营垒上,策马挺枪冲进大宝山下马路湾的敌阵,短兵相接,白刃格斗,手斩敌数十人。朱贵也身中火枪,他奋力从敌人手中夺过长矛,左冲右突,接连刺杀数人,不幸再次被火枪击中要害。朱贵的次子朱昭南、四子朱日韦南、幼子朱共南随父从军,大宝山战斗中与父一道冲入敌阵,兄弟三人也战死疆场。将士们见朱贵父子以身殉国,更加义愤填膺,拼命抗击英军。大宝山之战,朱贵与部下将士湟源籍人西宁镇标右营千总魏启明、西宁籍人千总卢炳、外委杨福增等436人(一说215人)壮烈捐躯。“朱贵率所部迎击,毙敌四百余人。”(《清史稿·朱贵传》)惊魂未定的侵略军“痛苦惊悸相谓:自入犯以来,未有大宝山之力挫其锋也”(《朱贵将军庙碑记》)。
“自朱贵大宝山之战,敌受创甚巨,遂戒深入,慈溪县城获完,士民思其功,为建祠报。”(《清史稿·朱贵传》)宁波人民为了纪念朱贵等将士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精神,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捐资在今宁波市江北慈城镇大宝山西麓建了一座高节祠(又名慈郭庙,俗称朱将军庙,今名朱贵祠),立“慈溪大宝山武显将军庙之碑”,记述了朱贵等将士浴血奋战、抗击外侮的事迹。民族英雄林则徐撰书“忠规孝矩”的匾额,高悬于祠中。祠后是阵亡将士墓,祠和墓今被列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湟健儿的爱国精神在祖国南疆永存。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