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人物:马龙从征台湾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彰化县林爽文起事反清,据地自立。为维护国家统一,清政府派兵镇压,马龙从征台湾,战功卓著。
马龙(?—1792年),化隆县巴燕镇东关人。其祖父、父亲都是行伍出身,授世袭恩骑尉。青年时代的马龙就袭父职从军,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补授西宁镇大通营把总,驻防今门源。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马龙立有军功,授宁夏镇兴武营守备。后又参加平定准噶尔之役,积功升任陕西延绥镇孤山堡都司、广西提标游击。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调任广西融怀营参将。
先是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林爽文举事,建立割据政权。
林爽文,原籍福建彰州平和人,迁居台湾彰化县大里杙庄,是当地的富豪、天地会(即三合会)首领。乾隆五十一年秋,官府镇压天地会,“焚无辜村落”,林爽文以“安民心,保家业”为号召,起事反清,占领彰化,建立政权,自称盟主、大元帅,建年号为“顺天”;接着进攻诸罗(今台南佳里)与凤山(今高雄),与天地会首领庄大田会合,攻城掠地,合围台湾府城(今台南),“围守诸要隘,绝官军粮道”。清政府派福建水陆两军 “渡海进剿”,但清军“畏葸不敢前”“几至全军覆没”;又派闽浙总督常青为将军,赴台湾督战。然常青“畏敌势不敢进”,只是“日夜流涕”,老打算弃城逃跑。只有台湾府总兵柴大纪死守诸罗(随后改名嘉义)。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命福康安为主帅、海兰察为参赞率兵赴台,马龙随军从征台湾。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春,将军明里宣扬要进攻林爽文的老家大里杙,暗中直冲嘉义县城,一举解了嘉义城之围,接着攻克了斗六门(今云林)、大里杙等处。林爽文兵败逃到集集埔,据溪水岸垒起数里长的石墙,凭墙拒守;清军冒险攀登而上,林爽文只与其众数十逃到箐谷,最后还是被清军俘获。清兵随即移兵牛庄,进攻庄大田,庄大田弃牛庄逃奔,清军追到极南的琅桥,设伏兵截断其逃路,俘获了庄大田。至此,台湾平定。
在清军解嘉义城围、攻占斗六门及大里杙、追捕林爽文的战斗中,马龙率部冲锋陷阵,奋勇战斗,战功卓著,事后论功,升任浙江兴化城副将。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马龙调任南粤镇总兵,镇守今广东、广西一带。后因其母去世,按规定回乡守孝。三年孝满后改任四川重庆镇总兵,在赴任途中因病逝世,遗体归葬在化隆北门坟园。
这位转战南北、戎马一生、屡立战功的马龙,受到了故乡人民世世代代的崇敬,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故事之一说:马龙虽然战功卓著,官至总兵,位显权重,但他从不居官自傲、以势凌人。一次回乡探亲,当走到化隆县境时,他坚持下马步行,随行的人不解其意,马龙说:“我是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不能忘了故土的滋育之恩,怎可骑马扬威、陷我于不义!”(摘自《河湟人物录》)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