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西宁旧事:进城看电影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韵成忠 时间:2012-07-06 13:37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业余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到电影院去看电影。我读书的学校以及后来的工作单位都远在郊区,能够进城坐在电影院里不受嘈杂、干扰,看一场高清晰的电影,简直是生活中最大的快乐。当时西宁的电影院除了几家俱乐部,屈指可数,加上片子少,很多时候影院显得冷冷清清。但也看过几场具有深刻印象的电影,至今念念不忘。

 

    记得第一次进城看电影是西宁十中组织的。当时的饮马街电影院坐落在这条街的东面。上世纪60年代末,阿尔巴尼亚影片很流行。那次放映的是《海岸风雷》,内容反映的是阿人民为祖国解放英勇奋战的故事。当看到作为父亲的老人家大义灭亲,亲手处置了为法西斯卖命沦为叛徒的亲生儿子的情节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内引进了几部朝鲜影片。我所在单位省造纸厂购买了团体票,大伙儿乘坐两辆大卡车到大众街的“东方红”电影院去看电影。那次放映的是《卖花姑娘》,并且是我们第一次见到的宽银幕,那股新鲜劲可想而知。

 

    还记得当时有一部叫《侦察兵》的电影,由著名演员王心刚主演。这部影片我是在地处闹市的西门口人民电影院看的。当时的情形是这家影院连演数日,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我委托家住西宁的同事提前两天购买了电影票,好不容易才挤进了人头攒动的影院。这部反映我军侦察兵传奇故事的影片情节紧张、险情迭出,再加上青年观众对偶像演员的崇拜,那种轰动效应在上世纪70年代是很少见的。

 

    我与同事曾跑到地处古城台的西宁电影院去看了一场现代舞剧《白毛女》,又与几名文艺爱好者跑到南滩电影院看了一场艺术片《红色娘子军》。两部影片的内容反映的都是劳动人民复仇和成长的故事,当红旗、军装、大刀、长枪首次借用芭蕾这个舞台形式反映革命战争,并借助电影这个普及面极广的传播媒介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不仅令人大饱眼福,而且让我们领略了舞蹈艺术的无穷魅力。

 

    如今,这几家电影院随着城市建设的变化早已不在了。每次路过这些地方,凭着记忆只能画出一个大概的轮廊,具体的地址已经模糊了。但当时的情景,仍然留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