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踢毽子
西大街中心小学的跳毽子水平很高,在西宁首屈一指。1945年学校更名为简易师范学校,简师有两个班,小学部有八个班,全校学生约有五百名。这个学校踢毽子的非常多,冬季里,常看到许多同学在棉帽上夹着毽子,由于学校的倡导,踢毽子便成为冬季广泛的体育活动项目。
1945年冬,学校组织了一次踢毽子比赛,这大约是西宁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比赛分三个项目:一是跳:即双脚跳起,一条小腿弯于另一大腿下,用脚踢起毽子;二是踒(卧),是双脚跳起,一条小腿弯于另一条蜷起的小腿下踢毽子,这种踢法比跳有难度;三是拨,它的动作和跳一样,但不能跳起来,踢时身体下蹲,一只脚从屁股下伸出拨起毽子,难度更大些。另外还有“落”的表演项目,即将毽子用脚尖挑起落于头或上身任何指定的位置上。经过比赛,六年级同学包揽了前五名。第一名是循化人王慎,他跳毽子能达到160次;第二名我二哥巢生辉,跳到140多次;第三名刘育德,跳到130多次,踒和拨三人分别都是30多次和50多次。这个班能跳到100次的还有三四人,其他班都望尘莫及。
踢毽子种类很多,先简单介绍几种,“踢”用一脚内侧踢,“尖”用脚面挑起,“盘”用左右两脚交换踢,“杠”用小腿面挑起,要求小腿伸直,“顿”卷腿用大腿面顶起,“歪”用脚的外侧踢。这些踢法多是女孩和初学小男孩玩的方法。
要跳好毽子,必须做好毽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用于跳的毽子麻钱需两枚,以乾隆以后的通宝为宜,乾隆以前的大而薄,不适用。鸡毛以20厘米长最好,用五根扎起,要求头(鸡毛)和底(麻钱)的重量适合,当毽子被踢到最高点时很快翻转,徐徐落下来,并不受阵风影响为最佳。
毽子都是自制的,当然还有其他的,如风筝等,这也是穷则变,变则通,关键在于有动力,再加上兴趣便自然而然会做了。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