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西宁印迹:尕妹子坐娘家把我想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滕晓天 时间:2012-07-06 13:37

    白马上驮的是柏籽香,一路儿香,黑马上驮的是麝香;

 

    尕妹子坐娘家把我想,阿哥也想,扯心在千里的路上。

 

    用“花儿”表达新婚生活的,在老百姓的民歌海洋中,俯拾皆是。这首“花儿”表现了新娘子坐娘家后,小夫妻间难分难舍、“剪不断理还乱”的独特情感,读来情意切切、思绪绵绵,一种特殊的相思情怀扑面而来。

 

    青海汉族婚俗,新婚第三天,新娘下炕后,在送亲奶奶的陪同下,用新盆盛满清水端到公婆屋内,接着由送亲奶奶在堂前铺红毡,新娘再向公婆行跪拜礼。礼毕,公婆面带喜气向面盆内放入手镯、戒指、耳环等首饰,或投放银币,馈赠给新媳妇以作挚见礼;然后,做象征性洗漱。端洗脸水礼毕,新娘在婆家人指引下,左手端白面,右手提水桶,含羞进伙房和面做拉面,寓意天长地久。这天早饭后,新娘父母或兄嫂再来婆家行“下面礼”,届时,他们带一盘16个花卷、挂面、新衣服、新头巾、新袜子等探望女儿,婆家再摆酒席招待。席散后,新娘父母或兄嫂回家,并向新娘公婆正式邀请女儿坐娘家,谓之“回门”。第三天下午,新娘在新郎陪伴下,随父母等一块儿回娘家,称“双回门”,讲究成双入对,和气吉祥,娘家盛情款待后,当日即回婆家。

 

    新娘坐娘家,河湟地区的各民族风俗互相渗透,大致雷同。一般新婚当年要回娘家2次至3次,每次天数不等,多则20天,少则10天或半月,择吉日出门,择吉日返回。第一次是在春耕农闲后,新娘由娘家人接回,称“邀来了”。第二次是麦苗青青,即将夏锄拔草之时,新娘再由娘家人邀回,直至婆家锄草完毕时方回家,民间称为“避青田”或“避青苗”。第三次是即将开镰收割之时,娘家人再次“邀来了”,将新娘接回小住,直至麦田收割完毕,称为“避黄田”。避青田、避黄田看似简单,其实有很深奥的道理。一是拔草、割麦,在青海农村中对妇女来说,是劳动强度较大的农活,女孩子原在娘家很少干过,初为人妇更是不堪体力,娘家人心疼女儿,就“邀来了”。二是新婚夫妇如胶似漆度蜜月,大多不懂生理保健。新娘坐娘家,一来可避开拔草时长期坐湿地,以免得妇女病;二来夏秋时,恰为新娘易妊娠之时,邀至娘家,可保孕妇及胎儿安康;三来可对新婚生活客观上加以调节。这几层意思一般只是意会而不言传。

 

    新娘子去坐娘家时,路上一般由新郎陪伴。此时正值青海东部地区绿柳成荫、百鸟啁啾、山花连片、四围皆青之时,新郎心疼新娘子,不是让她骑在高头大马上,就是让乖觉听话的毛驴儿驮着她走在弯弯的乡间小道上,小夫妻说着悄悄话,情似蜜糖。

 

    三岁的马驹儿戴笼头,尾巴上绾的是绣球;

 

    新来的媳妇儿回门走,女婿娃跟在个后头。

 

    这首“花儿”就十分形象地述说了回门或正式走娘家的生动场面,乡风民俗明白如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青海社火小调《盼亲郎》,则按一年十二月的顺序和景象,表现了年轻夫妻间的离情别绪,试选其二,以窥河湟民风之一斑。

 

    六月里到了热难当,清水河儿里洗衣裳;

 

    洗着衣裳时想情郎,那你把我想不想?

 

    八月里到了月儿圆,有情的人儿都团圆;

 

    尕妹不见你的面,那你把我管不管?

 

    坐娘家的期限已满,新郎来接了,见了心上人,新娘往往百感交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她甚至梦想今天晚上再走红毡,重温新婚的甜蜜之梦:

 

    我见着哥哥又作难,脸红儿心跳气又喘;

 

    今晚夕再去走红毡,这一回要过个团圆年。

 

    真是新婚不如小别。新媳妇坐娘家后,父母一般即打发新郎出门跑脚挣钱。“白马上驮的是柏籽香,一路儿香,黑马上驮的是麝香”,“花儿”上段形象地描述了旧时新郎驮香贩香挣光阴的情景,一个能跑脚会挣钱而又勤快忙碌的年轻人的质朴形象跃然纸上。柏籽香,即柏树嫩枝或子实,味清香,为高原各族群众室内洁净之可燃清香剂。麝香,即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动物麝的性腺,其香无比,药用价值极高。两个“香”,寓意新郎奔波于林间山区和边远牧区的艰辛。“花儿”下段直抒胸臆:“尕妹子坐娘家把我想,阿哥也想,扯心在千里的路上。”你想我时我也想你,两个人心心相印,相知相思,“扯心在千里的路上”,实在感人肺腑!这首“花儿”,上段连用三个“香”字,香气浓郁,营造了独自相思的温馨情怀,与同音字“想”遥相呼应;下段连用三个“想”字,扯心亦是想,最末句以“扯心”作结,可谓匠心独运,相思之情达到高潮,如美酒般浓醇,似江河水流淌,“香”“想”同韵,一气呵成,浓烈的情绪如行云流水,极富感染力。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