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宁:从兵部街到解放巷
西宁南大街东侧有一条百米长的小巷,叫解放巷。解放巷原名兵部街,1950年为了纪念西宁解放而改名为解放巷。
如今,解放巷的西口早已建成了解放商场,通过解放商场一直往里就到了一个大院,再往大院的东南角走去,便是解放巷余留的半条街道了。“水果便宜卖了!快过来看看!”一到那里,街道上卖水果的小摊贩便吆喝了起来。原来,这里早就成了一个副食品市场,终日人声鼎沸,因为街道本身不宽,一到下午,买东西的人多了,连穿行都有点困难。
说起兵部街的来历,就要从三百年前谈起。据说,明朝万历年间,西海事务便由兵部尚书衔郑洛主持,而今解放巷就是其驻扎的行辕(高级官员临时居住的地方),所以今解放巷得名兵部街。《西宁府新志》记载,乾隆九年(1744年),兵部街中段路北一座衙门改建为“钦差大臣衙门”。钦差衙门西侧有一条小巷,小巷西修建了笔帖式厅三所,设司员(即司官)和笔帖式(意为办理文件、文书的人)各一名,称笔帖式署,俗称“尕衙门”。原来,清代一些重要的公文需要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因此,懂得满汉两种文字的翻译人员应运而生,并为他们设立了专门的官署——笔帖式署。衙门东面有三四处院落,是钦差大臣的内眷住居。
青海民俗学者巢生祥先生祖上世代居住在解放巷,据他回忆,钦差衙门前有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小广场,叫栅院,东、南、西三面有围墙,南墙正中是长10米、高5米的青砖照壁。东墙和西墙各有一个小门正对着街道,但不允许行人通过。行人如果要通过,就要从栅院后面一条3米宽的道路绕行,人们管这条3米宽的道路叫衙门背后。
“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钦差衙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它们的石座就高1.2米,石狮子高1.2米。因为居住在兵部街,所以小时候,我和伙伴们就常常爬到石狮子上玩耍。解放后,钦差衙门被拆,石狮子被送到了人民公园。后来我到人民公园还看到过它们,可能是因为运输不当的关系,我看到它们的时候,石狮子的鼻子都被磨掉了。之后就再也没见过它们了。”孩提时的快乐让巢生祥先生怀念,可是谈及那对伴他玩乐的石狮子时,他又有些惋惜。
一直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在钦差衙门和尕衙门原址上建成了解放剧场,解放剧场和西大街人民剧院是当时西宁最大的剧场,除了放电影、大型集会外,还是秦剧团的长期演出地点。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