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地名往事(六)从东察院到大新街
白天的大新街很安静,路上行人很少。但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这条只有二百多米的巷道就会变得热闹非凡,因为这里就是夜市的所在地。
傍晚,不算宽敞的大新街热闹了起来,摆放了许多商品,有衣服、鞋子、首饰、茶杯、包包……基本上一些生活中所用的小物件都能找到,这里自然就成了市民们夜游的好去处。晚上八九点钟,走在这条街上只能慢慢挪动了,因为人太多了。
遇到白发苍苍的刘奶奶是在上午9点多,正是大新街最为安静的时候,“解放前,我嫁过来的时候就住在大新街,我记得当时这条街上还有电话局,只不过现在早就成了居民区了。”刘奶奶指着大新街中段靠东的一个居民区说。路边几位下棋的老人家也热心地回忆起了关于大新街的历史。“那时候电话还是稀罕物,我听说打电话都是先要拨到电话局,然后再由电话局转拨到其他地方。”一位知情的老大爷说。
据史料记载,上世纪30年代,西宁电话局在此成立。
其实,在大新街上除了有电话局之外,明朝时期这里就是老西宁的繁华去处。明朝在西宁置西宁卫,专设分守、分巡西宁道官员两名,以管理西宁地方。据明代《西宁卫城图》记载,西宁道官署分为两处:一在今石坡街一带,称“南察院”,一在今大新街一带,称“东察院”。万历年间,为了便于管理,将旧道署东察院进行了扩改,作为协助西宁兵备道的办事衙门,南察院作他用。东察院作为西宁道署后,这里就是西宁地区最高的官府办事机构。
清承明制,这里又成了清代协助西宁道的办事衙门。清光绪初年,西宁道刘锦堂、张宗翰等都曾先后捐廉重修。上世纪初,道署衙门因年久失修而坍塌。1916年,由绅耆柴占庭等出面策划,道署地皮由十家买定平分。按规划,中间留出一条南北向的街道,南通东大街,北通统领寺街(今观门街小学门前),东西两侧修成铺面,后人称此街为“新街”。两年后,西侧小新街又开通,为了区别,改称“大新街”。当时,东大街北侧依次为黉学巷(今勤学巷)、饮马街和观门街,大新街的开辟,又为市民增加了一处南北的通道和繁华去处。大新街建成后,店铺比邻,牌幌相招。
“我记得这条街上很早以前还有一家山西人石子厚开设的叫‘瑞福池’的浴池,里面还可以理发。”已经有八十多岁的张大爷回忆说。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