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印迹:百载留芳屈笔山
西宁自明代史昭创设卫儒学后,除明清之交因战乱中断一段时间外,官办教育一直坚持到清末。清代,历任西宁府学教授的38位教授中,屈笔山是其中的佼佼者。生前,学生每称他“仪度之肃,则严父也;开导之勤,则慈母也。”殁后十七年间,学生每逢忌日则向隅而泣,敬修祀事,最后地方官依众请求,在文庙内建纪念祠,百余年内“渊源不忘”,其他府学教授均未受此殊荣。
屈先生被贬至西宁后,从不以自身进退挂怀,他“悯边土学风未振,敦切教诲,躬行实践,”治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据其学生徐润《屈先生祠堂碑记》载,他待人接物,“如璞玉浑金,不露圭角,虽系当道,不为少屈”。可见受挫折后,其耿直秉性,依旧未改。当时碾伯(今乐都)一学生因小小过错得罪县令而受罚,学生遭不白之冤后,愤而上诉于甘肃按察使,知县闻讯后勃然大怒,欲治罪,多亏屈笔山从中调解而作罢。不久,陕甘学政因考试事来碾伯,知县抢先告了一状,昏庸的学政即传讯该生,意欲重惩,以儆效尤。当时,学政气势汹汹,在场的人皆失色,但屈笔山作为一个小小府学教授,奋然上前,仗义执言,“大声论辩”,使学政“感悟霁容,”学生才得以解脱。
屈先生学识渊博,一身正气,百载留芳名,生前所作诗、赋、文章,时人评价皆清奇,可惜殁后散失,仅存四首《观猎诗》于《西宁府续志·志余》中。
西宁文庙附设建筑明伦堂西侧,原有一座祠堂,称为屈先生祠。这个祠堂由清西宁府学教授王作宾于1780年倡修建成,以祭祀清西宁府学教授屈笔山先生。
屈笔山,字文翰,号昆柏,陕西蒲城人,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进士,曾历任四川铜梁、山西交城知县。据记载,铜梁城南、交城养正书院均建有其生祠,足见其在当地遗泽之深。屈先生秉性耿直,不谀权贵,在两地任县令时,终因得罪当道而左迁边荒之地,任西宁府学教授,乾隆二十九年不幸卒于教授署,享年仅45岁。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