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印迹:来庆的墓志铭
清末河湟名士、《西宁府续志》主笔、五峰书院山长来维礼,于清光绪十八年夏(1892年)为已故父母立碑铭志,以示纪念。此碑高2.4米,宽0.9米。现保存在西宁市城中区文化街文庙院内,立于文庙大殿外东侧房廊下。碑文记载了来维礼之父来庆(字馀堂,下文均称馀堂)及罗、路二位夫人的生平事迹,为当今研究西宁地方史志提供了第一手文字依据。
上世纪50年代,西宁来氏祖坟位于东川杨家庄以南南山山麓(当时称作东滩)的墓地中。笔者在孩提时代曾多次跟随大人到东滩墓地上坟,因此东滩祖坟的情形至今还记得。
坟茔坐南朝北,占地三百平方米左右,四周每间隔5米立一方形石柱,北侧的石柱顶端雕刻造型为石狮;东西南三面地界的石柱顶端均为莲花。此碑矗立在北侧地界中央,碑身被镶嵌在浑厚的拱顶基座中。前来上坟的族人都是从碑身两侧步入坟地的。来馀堂碑文的字数包括背面文字总共有2350字,记述内容翔实,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名及官职清晰。立碑前,来维礼邀请曾与他同期参加癸未科会试学友、及第进士张之万撰文,并请同期学友、及第进士徐桐手书。
碑文首先盛赞来馀堂生前积德行善,为吏清廉,离职后淡泊功名,晚年“终日训诲子侄奋志诗书,以古人嘉言善行相勖”,且时常慷慨解囊,“扶危济困、矜孤恤寡”,深得乡人敬重。
继而概述来维礼先祖为“浙江萧山人”,他的第七世高祖(字绥眉)“随舅之官甘肃太守任作幕至湟,遂家焉,世以耕读传家。”(《西宁府续志》也有此记载)。
碑文主体部分记述来馀堂系长子,自幼“性颖敏,笃信好学”,后因家境贫寒,故辍学为吏,以此减轻家庭负担。道光六年,来馀堂被“派随肃川军需局办理粮饷事”,因能约束自己谨慎供职,故被当时的“参赞大臣山东巡抚武大中丞倚重”,遂调往新疆“喀什葛尔襄办总台一切事宜”,升任六品衔县丞官职,后又左迁至云南嶍峨县任县尉。任职期间,来馀堂一改以往狱卒勒索囚犯家属的腐败陋习,督促狱卒每日洒扫牢房,改善囚犯的生活环境。并经常劝导属下:“犯人们已经将自己置于法律的制裁之中正在受罪,我们为什么要他们吃更多的苦头呢?”来馀堂的德行深得人心,其上峰拟奏疏向朝廷举荐,然正在此关键时刻,来馀堂二弟(字仙桥)在西宁不幸英年早逝,三弟(字秀川)随他任职云南,考虑到家中年逾七十的父亲无人侍奉,遂毅然辞官归里。他在家乡躬耕田园,侍奉老父,同时开办私塾,亲自执教。在他的严格教诲下,子侄辈以及乡邻后生中经科举考试榜上题名者层出不穷。清道光二十三年,来馀堂辅助陕甘总督运粮,行军至贡尔盖路遇“溽暑大雨”,道路泥泞,河水暴涨,军粮被阻隔于河对岸,军中几乎断粮,来馀堂与同事清理被雨水浸湿的空面袋时,发现在几十个空面袋中残存有被水浸湿的面团,有人想将此面团卖给士兵牟利,来馀堂坚决反对,并将这些面团平均分发给士兵充饥,此举救活了许多士兵。(本文作者为来庆后人。)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