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西宁印迹:李淳与庙沟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靳育德 时间:2012-12-07 08:13

    大通金娥山(俗称娘娘山)北麓有一沟,叫庙沟,今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城乡,沟以庙名,源于明朝千户李淳。

 

    李淳,湖广襄阳府人,其先李仲贤,曾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随名将徐达、常遇春东平海甸,南定苏州,西征昆仑,北取罕东,斩乌思巴,平铁门关,战果累累,名闻京师,曾受到朱元璋召见。金銮殿上,李仲贤奏安边平贼之策,纵横捭阖,深得皇帝器重,被赐戴太子冠,封琼花侯、骠骑将军,并恩准可以世袭西宁指挥同知,一时世人羡之。

 

    据史料记载,李淳“广额隆准,两眉斜横人鬓,目光闪闪如岩下电,有胆略而性刚决,人咸敬畏”。袭职后,深得上属垂青,被加封忠勇将军。《西宁府新志》载有其《义仆李未苟》一则,说他勇而有谋,不但善射,而且深得部下拥戴。关于他的生平,史料记载甚少,《大通县志》录有他存世的《咏古镜》一诗。该诗为五言绝句:“昆仑一片光,磨作倚天剑;若得试一用,太平立可见。”短短20字,把作者那豪迈潇洒十足的气概、踌躇满志的神态、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渴望得到皇帝重用,以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急迫心情。全诗语气夸张,形象生动,至今读来,仍能为之一振。

 

    李淳所处的时代,虽距明开国已一百五十多年,但西宁因地处边陲,社会政局仍十分不稳,只能“遥制之”。正德四年(1509年),河套蒙古亦卜赖因“获罪达延汗,拥众西行”,四处找安身之处,最后“瞰知青海富饶”,袭踞今青海环湖地区,大肆扰掠,给河湟地区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519年,李淳奉命平叛,途经景阳川(今庙沟)时,当地“山险而狭”,朔风劲吹,草木迷目,部下多有劝缓进者,但李淳大意轻敌,督兵直入,不幸中矢阵亡。

 

    李淳阵亡后,地方官据情上报,史载明武宗朱厚照览奏后叹道:“朕之忠勇臣也。”谥忠勇,钦准在阵亡处立庙祭祀。庙修成后,时人称为“李王庙”。李淳后人聚族而居于此沟,春秋二祭,自明至清,“享祀不忒”。但随着岁月流逝,李王庙蓬蒿绕墙,砖破瓦残,据清道光六年(1826年)任大通县训导的问昙说,当时庙“已圯”,遗碑尚存,掸灰除苔,尚可见“宋代名将,李家大姓,生自潇湘,官封西地……大明隆庆二年(1568年)立”字样。据《大通文史资料》载,李王庙到上世纪80年代时,只存高3米,宽约10米的土台,人称“李王庙台子”,后经村民取土和平整土地,现已无存。因沟中曾有过李王庙,至今仍称作庙沟。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