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名艺:曲艺名家轶事(上)
老西宁有不少曲艺名家,他们的一些轶事曾被老百姓津津乐道。
胡占鳌木锨改三弦
传说在20世纪20年代,陕西的唱曲艺人张海成在西宁南郊红庄村传艺,有位徒弟叫胡占鳌(1897年─1987年),西宁南山熊家山人。起初因缴不起束脩而未能拜师,只在张海成教其他艺徒演唱时,舔破窗纸看他们如何弹三弦、拉板胡、操击乐。同时,由于家中贫困,没钱购买三弦,缺乏基本的习艺家当。无奈之下,胡占鳌便在一张木锨上剜了一个洞,用羊皮蒙在洞上,自制了一把“三弦”,每天练习不止。此事传到张海成耳中,觉得这个后生精神可嘉,内心不免赞叹。不久,张海成要去别的地方传艺,胡占鳌叫家中的女人做了一双布鞋,送给张海成。张海成非常高兴,决定暂时不到别的地方去了,并从此指导胡占鳌弹唱了两个月,胡占鳌因此技艺大进,很快可以独立演唱并娴熟伴奏,还可以教习其他的爱好者。后来的许多著名“唱家子”,如赵永福,就是师从胡占鳌学会演唱青海越弦的。
郭福堂学艺闯潼关
相传,西宁北川小寨村的青海越弦名艺人郭福堂,青年时期身背三弦,从家乡外出行艺。途经甘肃兰州,一路流浪到陕西关中腹地。当时,赶往潼关的郭福堂,身上仅带着八文铜钱,生活困顿,饥肠辘辘。这一天,实在饥饿难耐,他突然看见不远处有个菜园子,就走过去,把背箧放在墙外,三弦横放在背箧上,越墙进园,随手拔了一个箩卜,准备以此充饥,正巧被园主发现了,在园主的喝斥下,他转身翻墙出逃,慌乱中不小心把心爱的三弦给踩坏了。接下去他来到一个馍馍铺,想用仅有的钱买点锅盔充饥,便问掌柜的:“一斤馍多少钱?”掌柜的不耐烦地回答:“一斤十文,谁不知道!”饥饿中的郭福堂乘掌柜的进屋取馍之机,迅速拿起两个锅盔,飞也似的跑了。他情知身边仅有的八文钱,连一斤锅盔也买不到,情急之下做出了这种事,事后每当想起都自觉羞愧。
之后郭福堂继续赶路,途中遇见了两个人,赶着四头毛驴,也往潼关方向走,便结伴同行。晚上住在一个客店,困顿中的郭福堂夜间起来,帮同行脚户的毛驴打扫槽圈、添草拌料。忽听得阵阵清脆的三弦声,顿时把痴迷曲艺的郭福堂给迷住了。
第二天,同行的二人赶着四头毛驴又上路了,郭福堂为学艺留了下来,在客店中一边帮工糊口,一边入夜聆听三弦。一连住了五天,希望能见一下弹三弦的高手。在与客店年轻女佣人的交谈中得知,弹三弦的就是客店主人文彪。在郭福堂再三要求下,第六天文彪见了郭福堂。文彪把三弦调好弦,让郭福堂就地弹唱。郭福堂使尽浑身解数,向文彪展示了自己的技艺,最终,文彪被这位赤诚的青海年轻学艺者感动了。就这样,郭福堂被文彪收为徒弟,接受了陕西“曲子”的艺术熏陶。从此,郭福堂的艺业大为长进,回到青海后对青海越弦的繁荣、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尕甘姐”的由来
西宁贤孝盲女艺人文桂贞,人称“尕甘姐”。许多人因此都以为她姓甘,其实,那是人们送她的外号。她平时穿戴整洁,仪表庄重,不论台上台下,做人作艺,一向严肃认真。即便遇到一些酒后轻狂的人,也能善以应对,大方得体。由于她稳练大方,洁身自好,人送外号“尕干姐”,又因她的婆婆家姓甘,又常被讹作“尕甘姐”。实际上,“甘”应为“干”,“干”在包括青海在内的西北方言里,意指“干散利索”的意思;“尕”是“小而可爱”的意思。“尕干姐”就是“言行干净利索的可爱小大姐”之意。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