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纸上西宁:吐谷浑的商贸运输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时间:2012-12-21 09:26

    吐谷浑开拓青海交通,创建牧区商业经济,组织商业运输,是对青海社会发展的又一贡献。

 

    4世纪初,吐谷浑南界龙涸、昂城,同南朝的益州相邻。益州是中国西部的重大商业贸易城市,从三国蜀汉以后,地区安定,物产富庶,是西域的丝绸生产中心之一。吐谷浑和友好的南面邻居,一直亲密相处,民间经常往来,交换生活资料,益州的边民在市易中获得优厚的利益,纷纷主动地扩大交往渠道,并且互相传教语言,讲授文字,广泛进行文化、经济交流。吐谷浑也在与益州的民商交往中,学习了增加利润的商业知识和经验,开展了商业经济。

 

    南北通使通商,进一步发展繁荣了的商业,吐谷浑在南北朝对立时期,不能抗衡大国,因而实行左右睦邻、双方奉贡、接受南北王朝册封的政治路线,导致了通商南北,居中媒介,左右逢源,发展了东西方国际商贸中的交通运输路线。

 

    阿豺通使南朝后,被宋、齐和梁王朝册封为西河王、河南王和征西、平西、安西、镇西、宁西将军,沙州、西秦河州刺史等官号。在宋、齐、梁史书的本纪里记录遣使就有37次,这还不是完全的资料。如《梁书》有“其使或岁再三至,或一岁再至。”反映了年年遣使和一年多次往返南朝的史实。北朝是近邻,与吐谷浑的关系相当密切,《魏书·帝纪》中从公元473年至534年,仅吐谷浑向北魏遣使就达56次。西魏和北周时代,也经常遣使,特别是对远隔万里的东魏,后来的北齐,遣使绕道进行交往,代理西域国家开展贸易。同东魏在兴和时(东魏孝静帝539年—542年)互结姻亲,“朝贡不绝”。

 

    吐谷浑遣使的目的,除了在政治上表示“臣属”的意思之外,主要是为了开展国际间的商贸。《宋书·吐谷浑传》就明确地指出吐谷浑遣使的任务是“事惟商贾”,而遣使奉贡,请求封号,是为巩固其政治地位,并借此得到利用沿途驿站的食宿接待和转运商品运力的方便。

 

    吐谷浑经营商贸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大宗。中世纪的中国丝绸,是蜚声世界最华美、最豪贵的衣料,西方贵族竞相追求。因运程远、制作成本大,交通线上各国层层课税,商人垄断居奇,得之不易,视同珍宝,在欧洲丝绸价值和黄金等价。由于没有国际通用货币,所以西方商人,大量地收罗各种奇珍异宝和特产,运到东方进行交换,运来的商品主要有:珍贵的毛皮、精致的小毛毯等毛织品,金银线绣波斯锦及玉石、玛瑙、珊瑚、珠贝、水晶、玻璃、琉璃制品、珍贵香料、药材、异禽、怪兽、良马等东方所缺少的特产。其中最多的商品是东方所欢迎的高级玉石制品,玉石和丝绸是传统的互换商品,从东方运回去的除了大量的品种繁多的丝绸织品外,还有纸张、瓷器、漆器、药材、珠宝、茶叶等西方稀有特产商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在西宁曾一次出土了76枚波斯萨珊卑路斯(公元457年—483年)王朝的银币,这是青海成为中西交通孔道及东西方贸易频繁的实物证据。

 

    商业往返运输中,西流的品种少而量大,史料中每以万匹或几万匹丝绸计。东流是品种多而运量小,所以西流运量通常大于东流运量。    (摘自《青海公路交通史》)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