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西宁印迹:父亲的杠坊铺(上)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丁秀兰 丁秀清 时间:2013-01-11 10:28

    家父丁永旺,生于1907年,1977年谢世。膝下无儿,只有两个女儿。在父亲14岁时,我们的爷爷过世,撂下奶奶、大娘娘、二娘娘和父亲。迫于无奈,家里将16岁的大娘娘嫁给南城角的李家,将9岁的二娘娘给西大街的张银匠家做了童养媳。因此,父亲在15岁时就担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担,给别人家帮办红白喜事,再打点零工。这样苦熬,才能艰难维持娘儿俩的生活。后来南营坊的汪永昶看我父亲老实勤快,便把他们在南门外的一亩多地租给了父亲。于是,父亲一面种地,一面打点零工,每年汪永昶家过冬的菜和洋芋都由我父亲供给。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一天两担水,还有买煤等重活都是父亲做。我母亲气不过,老埋怨说:“种着点你们的地,租子不少交,还啥重活都叫来叫去。”父亲毫无怨言,还说:“不要紧啊,不是我们靠吃人家吗?”汪永昶除了把地租给我们种以外,还把在南大街上的两间铺面也租给了父亲经营,只给人家拨份子(红利)就行了。

 

    由于我父亲忠厚待人,虽说业主是汪永昶,但很多人都知道丁永旺的杠坊铺。

 

    “喜杠”

 

    “喜杠”就是抬办婚事的“喜轿”。当时我家有两顶轿子,一顶是大红缎子做的,做工比较豪华,这是有钱人家用的轿子。用八人抬,那就是民间俗称的“八抬大轿”。也有十六人抬,就是两拨人换着抬,那是因为轿子里面抬的是一对新人及一个压轿娃。那时也兴搭红,给轿夫、吹鼓手腰里绑上红带子,有的是红绸子,有的是红布,这时候我父亲一手叉腰,一手甩开,停一会儿喊一声“闪个,闪个!”招来马路两边好多看热闹的人,好不红火!小娃娃们还喊:“哦,娶媳妇的过来了。”然后跟着轿子跑动看热闹。那时的旧俗,如有怀孕的妇女还得躲避,说是对孕妇不利。一般普通人家用的就是一顶紫红呢子的轿子。这种轿子一般都是四人抬,吹鼓手也少,相应的租赁费也就少多了。只要是喜轿过来了,满大街都是等着看热闹的人。记忆当中,那些吹鼓手和轿夫都是父亲的好朋友,一有空闲就去麒麟公园“打平伙”,逢年过节也都是有来有往。

 

    话说到这儿,父亲有位朋友叫马长寿,他家有三顶轿子,比我们家的还要豪华,接的都是大户人家的活儿。但他没有固定的轿夫和吹鼓手,于是他一有活儿就来叫父亲,父亲就带上我们的轿夫和吹鼓手朋友前去帮忙。

 

    “丧杠”

 

    说起抬丧杠,人手及工具就简单的多了。有的是八人抬,有的是六人抬,最简单的也得四人抬。四人抬的也就是穷人家的“薄皮棺材”。像“喜丧”一般都是八人抬,并有吹鼓手。不过在过去,有些穷人家连一口“薄皮棺材”都买不起,更不要说准备抬埋钱。记得父亲说过几次:“哎哟,谁谁谁家里的男人殁了,撂下了老的老,小的小,东凑西凑的买了口薄皮棺材,夜来(即昨天)给我婆娘来又哭又说,没钱抬埋,颇烦嘛不,我再叫上几个人了抬埋,杠头钱我开掉。孽障着,再向婆娘娃娃家的手里要啥钱哩!”正是因为父亲为人厚道,帮了不少人家的忙,所以很多人家有了红白喜事都会去父亲的杠坊铺。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