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老西宁年味地图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赵新丽 时间:2013-02-08 10:36

    城隍庙 除夕晚上的必去之地

 

    腊八、小年,好比排练,春节真正的高潮仿佛从除夕那一天才开始。

 

    杨文盛关于除夕的第一个地理记忆,就是城隍庙。“城隍庙是客居西宁的异乡人、祖坟不在附近的西宁人家除夕晚上必去的一个地方。”杨文盛说。

 

    除夕的白天,先摆好供桌,上面放上献子(大馍馍)、灶卷、炉馍馍、干果等吃食,点上香烛,由一家之主带领一家子“接神”。接什么神呢?并没有一个明确说法。

 

    “这得看你期盼什么?”比杨文盛年龄略小的老西宁人鲁峻说,“商家一般接的是财神,期盼来年生意红红火火。”由此看来,“接神”不过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罢了。

 

    到了晚上,天黑了,就要去城隍庙祭拜先人了。

 

    我省民俗学者巢生祥说:“去城隍庙祭拜要带上烧纸、香烛、供品,一般是家里的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他还记得,有一年除夕夜里,跟父亲一起去城隍庙,里面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除夕守岁也是必不可少的。“小时候守岁,我最喜欢的是听奶奶讲故事,然后小一辈的孩子们在一起猜谜。”鲁峻说。

 

    东大街 年前办年货,年中吃小吃、买玩具

 

    “解放初期的西宁,东西南北四条街,东大街上商铺比较多,办年货都要到这里来。”杨文盛说。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办年货还是首选东大街、莫家街等地。”鲁峻说。

 

    不光城里人要办年货,十里八乡的庄户人家,也会赶上骡子、牵着毛驴进城办点年货。他们经常买的是一卷糊窗户的纸、几张写对联的红纸、几张钱马、蜡烛、调料等,有的人家再给女孩子们扯上几尺红头绳。

 

    杨文盛回忆,上世纪60年代之前,还没有卖写好的春联的,一般都是买回红纸,自己或请人写,实在请不到人写,就干脆贴两条红纸,这也算是那个年代西宁城的特殊记忆了。

 

    钱马是家家户户都要贴的,时间就在除夕的下午。有的人家也会早点贴上钱马,因为要债的一看到钱马就不会再进门了,也算是躲债的一种方法吧。

 

    东大街上还有许多卖年画的,多是木版印刷的年画,类似“杨柳青”年画,但是比较粗糙。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木版年画就消失了,新华书店里卖起了机器印刷的年画,画面更精美、色彩更逼真。

 

    小孩子过年的一大乐事,就是拿压岁钱了。拿到压岁钱,就要花出去。除夕到正月初七,商铺都关了门,不过没关系,小商小贩都出来摆摊了,东大街就是他们聚集的地方。

 

    5分钱的粽子、1毛钱的酿皮……让小孩子们吃了个肚儿圆;吃饱了,自然不能少了玩具,卖面具的、卖假胡须的、卖木刀木枪的……应有尽有,如果买齐了一套,俨然就是一个大戏里的小将军了。

 

    杨文盛的父亲是位手艺人,腊月里,父亲就开始做面具,把浸湿的纸一层层覆盖在面具的模子上,到了一定厚度就揭下,刷上白色的石膏粉,然后再画上脸谱。面具上的脸谱一般是孙悟空、关羽、张飞等。

 

    最稀奇的玩具要数“哈哈笑”了,那是一种玻璃制品,形状类似葫芦,葫芦的底特别薄,一吹就发出声音。这种玩具也比较贵。直到上世纪70年代,“哈哈笑”还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