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河湟风物:山环水绕说响河尔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靳育德 时间:2013-03-08 10:08

    出西宁,沿109国道西行42公里,路边有村名曰响河尔,它与灰条沟、石崖庄、国米滩等村庄为邻,西距湟源县城8公里,东距湟源峡东口约10公里,差不多地处西石峡之半。这里半是翡翠半是山,湟水如练绕其间,《丹噶尔厅志》就盛赞是峡中景色最美处。响河尔是一个很有诗意的村庄名,地处峡中一高阜之上,“危峰壁立,南北陡峙,奇石突兀,有虎踞狮蹲之势,湟流湍急,回环曲折,蜿蜒如龙蛇之夭矫;丸泥东封,一夫当关之险……远岫烟雨,白云红叶,宛然画中美景也。”村南青山如屏,青杨白桦,连山接岭;村东一峰围拱,山光水色,交相辉映,烟岚绰约。每当月夜东行至此,朦胧中见月挂山巅之上,峰峦如齿,横亘四周,湟水奔流于侧,响声訇然,回荡山谷,不禁令人顿生恐惧之感,也许村名即得于此。

 

    据说三千多年前,湟源峡是羌人中从事农耕的西戎人的故乡,所以史称湟源峡为“戎峡”,耸立于峡西口南岸有名的“大峨博”,在史料中也被称为戎峡山。也许是这个原因,当年响河尔村中就建有一座“先农祠”,供奉着上古“农业之神”炎帝。炎帝号称神农氏,他始作耒耜,降牛耕田,教民稼穑,创立了以原始农耕为代表的姜炎文化,“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在中国数千年的绵绵历史长河中,地位是很高的。据说当年祠中的炎帝端坐在大石上,体格伟岸,目光炯炯,肩披兽皮,手执谷穗,护佑着一方村民。

 

    由于响河尔村东“危峰壁立,奇石突兀,为西石峡第一要隘”,当年每逢夏日湟水泛涨,峡中道路、桥梁常被冲毁,而只有响河尔村民在官府的大力支持下“倚山架石”,在村东南所建的“响河尔桥”巍然屹立。所以每当湟源峡水毁路断时,行人商旅多赖此桥渡河,然后南进磨沟(亦称香子沟),绕湟中盘道路,经尕布沟或康缠沟出西川,再东赴西宁,一路备尝艰辛。

 

    响河尔村由于地处西石峡险要处,“十里塘坊五里墩”,过去官府曾在这里设立过军事据点——“塘”,名“响河尔塘”,驻有塘兵,以负责这里的交通和治安,直到百年前的1914年,天水名士周希武在其《宁海纪行》中尚写:“天始明,入湟峡,土人谓之西石峡,疑即《水经注》所谓戎峡也。路颇崎岖,十里至骆驼脖项,过黑沟水,五里至响河尔塘,有响河尔水出北山(此水早已断流),南注湟。响河尔庄东南,有水出南山,北流注于湟,土人谓之磨沟,水流颇盛。”在过去地方不靖的年月里,这里曾是打家劫舍者光顾之地,加之山高林密,村上曾有人以狩猎为业,其中不乏解珍、解宝者,人们也赖此自卫。史载有次贼四五百人从后山鸣枪来袭,村上众猎户同仇敌忾,举枪迎战,“弹无虚发,(贼)中弹落崖者至三十余人……是日积雪遍山,血渍山为之赤。”

 

    解放后,拓展的青藏公路从村中通过,为修筑青藏铁路,上世纪50年代,村东建起了由铁路部门管辖的响河尔采石场,提供了大量片石和道砟。在隆隆的炮声和碎石机的轰鸣中,响河尔村东半个北山变成了青藏铁路隧道、桥梁包头上的石料和线路上的道砟,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作出了巨大的奉献。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为了恢复湟源峡山清水秀的原生态自然环境,闻名青藏线的响河尔采石场被关闭,而响河尔的“农家乐”茶园,使响河尔又一次出了名。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