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西宁旧事:学工记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韵成忠 时间:2013-06-14 11:27

    上世纪60年代末,学生深入工矿企业向工人阶级学习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科目。那时候,我们一个学期的很多时候都是在校外学工。

 

    1968年上半学期,我在西宁十中读初二。学校组织学生到邻近的毛纺厂学工。我被分配在纺织车间,每天给一位负责检验毛绒产品质量的师傅打下手。师傅是一位女同志,一上班就坐在检验台上,认真仔细地检查着每件产品。发现产品存在瑕疵点,她就用粉笔打个圈做个记号,由专门负责修补的班组处理。我在旁边学习了几天,自认为已经掌握了这门技术。一天,快到中午了,又推过来许多产品,堆成小山一般等待检验。师傅临时被叫去开会了,我灵机一动,觉得这是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好机会,就坐上检验台,模仿着师傅的操作规程检查起产品来。为保险起见,我没敢将存在明显瑕疵点的产品擅自做主进行分级,而是将几件自认为完美无缺的产品混进了师傅已经检查过的上等产品里。细心的师傅一回来就发现了问题,无奈之下,我只好如实汇报。师傅二话没说,将那一堆上等产品又逐件检查了一遍,硬是把我蒙混过关的几件产品给挑了出来。其中两件存在瑕疵点。返工完毕,中午休息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满面羞愧的我只等着挨批评了。没想到,师傅长长舒了一口气后,将自己带来的饭菜分了一半给我吃。她轻声细语地告诉我,上等毛绒产品都是要出口的,质量上来不得丝毫的马虎,它关系着企业和国家的荣誉。我顿时对师傅肃然起敬。

 

    这年下半学期,学校又组织我们到附近的骨胶厂学工。那时骨胶厂还没有生产胶囊的工艺,只是经过几道工序,将收购来的各种骨头加工制作成几种骨胶产品。我被分配在烘烤车间,这里有许多烘笼,能将像“酿皮”一样的胶汁烘干,成为一块块巴掌大的胶片,然后分等级包装。任何产品都免不了耗损,那些胶片边角料都堆在车间的墙根等候处理。一次,我看见一名青年工人捡了几块碎胶装进了裤兜。见我注意他,他说:“这都是报废的东西,不算产量的,拿一点没关系。现在社会上时兴自己动手做家具,骨胶可是个热门货。就算自己不用,也可以送人啊!”他捡起几块让我也带走,没容我做出反应,就被一位师傅发现了。师傅严肃地说:“碎胶也是国家的财产,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拿走,如果人人都借着近水楼台顺手牵羊,天长日久,那集体的财产可就损失大了。”师傅又指着我说:“学生来学工,我们要教给他们不占不贪的好品质,可不能用占小便宜的不良风气污染他们的心灵。”青年工人连连认错,师傅原谅了他,说:“你只要改过,这件事就到此为止。”望着师傅离去的背影,我觉得上了一堂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思想品德教育课。

 

    通过这几次学工,我们不仅学到了工人师傅不怕累不怕苦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好作风,也学到了他们爱护国家财产、维护集体利益的好品质。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