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1959:青海搜寻《格萨尔》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王十梅 时间:2013-06-24 08:21

    《格萨尔》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也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20世纪30年代,法国学者石泰安等教授曾对《格萨尔》做过搜集整理。195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我省省委宣传部发起搜集民间文学活动。我省搜集、整理的《格萨尔》,在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巨大。

 

    事隔54年,我们有幸找到了1959年参与搜集、整理《格萨尔》工作的包发荣老人,老人已经78岁了,提起那段难忘的往事,老人记忆犹新。

 

    一次“意外”的任务

 

    1959年,24岁的包发荣还是青海民族公学(今青海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藏文专业的一名学生。

 

    “五月的一天,我和其他三位同学接到了学校的通知,说省上在进行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为人手不够,想让几个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同学去帮忙,这项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前往我省各个藏族自治州搜集整理《格萨尔》的相关资料。”包发荣回忆说。

 

    接到这样的通知,包发荣心怀忐忑。虽然他们几个人就读藏文专业,但是对于《格萨尔》知之甚少。但是,凭着一腔热情,在稍加准备后,包发荣就和马德俊、梁贵安、余世中四人踏上了为期近半年的搜集、整理之路。果洛藏族自治州因为有许多格萨尔的文化遗存,便成了他们当时搜集地的第一站。

 

    在果洛草原寻访

 

    到达果洛后,包发荣几人便开始了地毯式的寻访工作。他们挨家挨户到当地牧民家打听询问,“为了搜集得方便,每到一个地方,当地政府都会派熟悉这一地区的人陪同,不然我们的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包发荣说。

 

    “当时我们的工作没有任何报酬,所以生活有些困难,随身带的除了一些资料外就是压缩饼干。在寻访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热情款待,我们走进每一顶帐篷,主人都会端上奶茶、糌粑,有些人家还会送上手抓。”包发荣说。

 

    搜集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时的交通又不方便,近一点的地方县上还会派辆车接送,远的地方要么骑马,但更多的是走路。”包发荣说。所以,寻访的时间,有一多半是在路上,顶风冒雪、风餐露宿,几乎是家常便饭。包发荣和他的同学甚至还有迷路的经历。

 

    难忘历险经历

 

    在之后的近半年时间里,包发荣和他的同学几乎走遍了青南地区每一片可能有《格萨尔》遗存的地方。

 

    有一次他们被困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河卡山上三天三夜。“那次我们走着走着就在河卡山的大森林里迷失了方向,之后不管朝哪个方向走就是走不出去。当时也没有通信设施求助,饿了就吃些随身带的罐头、压缩饼干等食物,夜里就点燃一堆火,睡在大树下。半夜里时常能听见不远处的狼嚎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包发荣还心有余悸。好在三天后,几个人终于找到了一条大路,拦了一辆路过的汽车,将他们带到了兴海县,几个人休整了几天便又上路了。

 

    这之后,包发荣一行四人又到了甘肃省甘南地区和四川省甘孜和阿坝地区。

 

    每到一个地方收集到一本《格萨尔》时,他们便会第一时间将东西邮寄回西宁,再由省文联送到新华印刷厂进行整理、筛选、编辑,最后印刷出版。“我们搜集的各种《格萨尔》的手抄本和木刻本,大多数都是藏族同胞无偿捐赠的,但也有一些因为家中要继续收藏,便由我们打了借条,印刷完后再归还。当时,大家听说出版《格萨尔》,高兴极了。”包发荣说。

 

    等他们回到西宁的时候,已是隆冬时节。其间,他们共收集《格萨尔》藏文原始数据各种版本七十余部,出版了近三四十本全藏文版《格萨尔王传》,这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关于格萨尔王最早的书籍。书籍出版后,在全国,乃至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再次出发

 

    因为反响强烈,1960年7月,青海省文联组织百余人,分五个工作组再次深入各藏族自治州,搜集《格萨尔》以及其他民间文学。包发荣再次领命,前往同仁、尖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及甘南地区进行搜集。

 

    “这次去,我们用了近四个月时间,搜集到三本《格萨尔》手抄本和很多民间文学。”包发荣说。

 

    两次搜集《格萨尔》,让包发荣了解了许多关于格萨尔的故事。“1959年,我们搜集的时候,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文字数据上,而忽略了《格萨尔》说唱的部分,这成了我的遗憾。如今,全国特别是我省关于《格萨尔》的研究越来越多,保护《格萨尔》的人也越来越多。这让我很高兴。”包发荣说。

 

    据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负责人黄智介绍,所有《格萨尔》的手抄本和木刻本都是由藏族人民群众口头流传演变成为书面的抄本和刻本,从而成为相对固定、保存较为完整的《格萨尔》史诗原始资料本。但不管是哪种版本都是史学研究中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它们的存在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包发荣参与的两次搜集《格萨尔》所得的成果,都为之后很多人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翻译、出版,乃至史诗整个问世提供了坚实的文字史料基础。1986年,包发荣作为发掘《格萨尔》的先进工作者,得到了国家民委、文化部、全国文联等的表彰。

 

    2005年,由我省申报的《格萨尔》被列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这成了从事这项工作的所有新老研究人员盼望已久的一件喜事。《格萨尔》史诗这部宏伟的巨著,世代相传,从遥远的古代吟诵到今天,仍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这离不开广大藏族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同时也应感谢一直以来为保护《格萨尔》而作出贡献的每一位工作者。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