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西宁印迹:香房巷与自新巷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杨文盛 时间:2013-06-28 11:59

    “香房巷”属西宁古城西北隅礼让街地区。

 

    “香房巷”原称“昇平巷”。而昇平巷这个名称缘起由来,就连我们的上辈人也说不清、道不明了。后来,“香房巷”之名源自在这里有一制香作坊。“房”本应为“坊”,是作坊之意。清同治元年(1862年),有甘肃临洮一魏姓人来西宁府城做制“香”(燃香)业生意。魏师傅凭借传统的精工制香手艺,结合西宁特有的 “榆树皮”制香材料,在古城西北隅城隍庙背后某地,建工棚、修房舍、雇工人,开设“和易恒”制香作坊,生产“蟠龙”牌燃香,当时风靡西宁古城。

 

    据传,当时有一居住在后马场附近(今大同街)的张麻眼(盲人),因信奉神道,日每拄棍摸道去“和易恒”求取三炷香而返。如此,日久天长,人们遂将张麻眼进出“和易恒”的这条巷道叫做“香坊巷道”,之后就有了“香坊巷”这个名称了。

 

    在香坊巷中,最为称道的名人便是任职昆仑中学的国文教师石殿峰先生。石殿峰先生,字蓉九(1902年—1973年),出生于青海湟源,在现代青海政治、文化、教育界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1938年3月,一度任门源的县长。之后,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昆仑中学教导主任、女师校长等。他多年从事教育事业,以严谨的治学,渊博的学识,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赞誉。他博学多才,在从事教育之余,收集、改编了许多民歌,创作了多首歌词,闻名遐迩。他于1945年春日,述诗感怀,想到岁月匆匆,唯人世间的情与爱能永恒,即兴写出了以春夏秋冬为连线的《四季歌》歌词。后来经音乐家王云阶以当地民间小调《再等上一等来》谱曲,一时间一首受人喜爱朗朗上口的民歌插上了翅膀,飞出了香坊巷,风靡全城。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香坊巷地杂居着许多手工匠人、医生,也有为官者及公教职员,也有做生意的商贾及摊贩,更多的是平民百姓。除了石殿峰先生,有名望的人还有富商申海天、地方绅士马老太爷等。

 

    西宁解放后,政府于1953年对城市街巷名称进行了核查登记,对一些不合新时代要求的街巷名称做了替旧换新。如原“隍庙街”,重新命名为“解放路”,原高等法院街,更名为“新华街”,把原香坊巷东的一段巷道更名为“自新巷”,意在让旧社会过来的官僚、剥削者“改过自新”。从此就有了“自新巷”这个别样的巷道名称,并作为一个时代的标记而留存至今。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