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纸上西宁:青海气象科技的发展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时间:2013-10-11 08:41

青海方志对旱、涝、雹、霜、大风等重大气象灾害的记载,始于公元108年(汉永初二年)。1936年11月16日,建立西宁测候所,结束了青海省无正式气象资料的历史。1940年,都兰测候所建立,青海省西部始有气象记录。这两个测候所都是建在民宅内,从事地面主要气象要素的观测记录。由于设备简陋,人员少且多变,气象记录残缺不全,代表性差。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西宁测候所仅有工作人员5人,断续进行观测记录工作。

 

西宁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气象工作十分重视,立即着手进行气象台站的建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支队张存仁等人在玉树巴塘建立临时观测点。1952年8月,西北军区气象处开始向青海省输送气象科技骨干。同年10月到12月,因国防建设和航空事业的发展,青海省境内建立起首批气象站4个(巴塘、黄河沿、大河坝、恰卜恰)。1953年8月1日,根据国务院“既为国防建设服务,又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气象工作方针,气象体制遂由军队建制转为地方建制。1954年8月,青海省气象局正式成立。1955年1月,西宁气象台建立(1965年11月改为青海省气象台),承担西宁和全省天气预报与服务工作,并开始探索高原天气特点和分析预报方法,结束了青海省无天气预报的历史。1956年,台站网建设加速,到年底全省气象台站已达40个,气象人员571人,台站网初具规模。这个时期大气探测技术向高空发展,开始高空测风、无线电探空和日射项目的观测。

 

1958年起,青海开始学习和推广中国独创的单站补充预报方法。1959年,开展县站补充天气预报,开创了县站制作本地区天气预报的历史。同年,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成立,正式开始青海天气、气候、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等专业研究。

 

1966年到1975年,青海省气象科技发展缓慢。

 

1978年以后,气象科技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到1988年底,全省有气象台站56个。(节选自《青海科学技术志》)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