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西宁旧事:老西宁的文艺演出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王石哲 时间:2013-10-25 09:06

    解放前,西宁人除了爱看春节社火中的乡土歌舞如踩高跷、八大光棍、龙灯舞、狮子舞以外,很少有接触现代歌舞和话剧的机会。 1930年,西宁第一个女大学生韩淑兰从北京大学毕业回西宁后,在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音乐舞蹈教师,第一个把黎明晖创作的现代舞《燕双飞》《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自由之花》等陆续教给学生,排练成熟后在中山堂演出,韩淑兰以灵巧的身段、优美的舞姿、鲜艳的短袖长裙表演单人舞,使观众大感新奇、惊叹不已。这舞蹈轰动一时,许多学校都派人来学习,韩淑兰也应邀到各学校辅导学生练习,各学校在节日或校庆日时都会有现代舞蹈节目的演出,从此,让西宁人耳目一新的现代舞蹈开始广泛传播,当时西宁人把这种演出叫做“跳洋舞”。

 

    解放前,西宁人除了爱看春节社火中的乡土歌舞如踩高跷、八大光棍、龙灯舞、狮子舞以外,很少有接触现代歌舞和话剧的机会。

 

    1930年,西宁第一个女大学生韩淑兰从北京大学毕业回西宁后,在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音乐舞蹈教师,第一个把黎明晖创作的现代舞《燕双飞》《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自由之花》等陆续教给学生,排练成熟后在中山堂演出,韩淑兰以灵巧的身段、优美的舞姿、鲜艳的短袖长裙表演单人舞,使观众大感新奇、惊叹不已。这舞蹈轰动一时,许多学校都派人来学习,韩淑兰也应邀到各学校辅导学生练习,各学校在节日或校庆日时都会有现代舞蹈节目的演出,从此,让西宁人耳目一新的现代舞蹈开始广泛传播,当时西宁人把这种演出叫做“跳洋舞”。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以后,抗日救亡歌曲迅速传播到西宁。西宁教育界人士周宜逵、赵永鉴把《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编成舞蹈让学生排练并公开演出,舞蹈中间还加上了宣传抗日的讲演,声情并茂,增强了宣传效果。

 

    1937年,王洛宾、罗珊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及铁血剧团来西宁公演,在山陕会馆演出《打回老家去》《放下你的鞭子》《突击》等抗日救国歌剧话剧,群众称其为“文明戏”“新剧”。1938年,王洛宾、罗珊第二次来西宁,在昆仑中学、青海女师任音乐教师,先后同赵永鉴、周宜逵等人吸收部分学生和教师组建了青海抗战剧团,1940年又组建了青海儿童抗战剧团,王洛宾先生身兼数职,既是团长,又是导演、作曲、指挥、歌唱教师。他指导学生紧张排练,终于排练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节目,在山陕会馆演出了《八百壮士保卫四行仓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轰动一时,反响很大。与此同时,王洛宾先生不辞辛劳,亲自率团赴农牧区各县巡回演出,为群众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在街头书写大幅抗日标语。

 

    1944年,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偕同夫人盛婕来西宁,其目的一是宣传抗日,二是了解大后方舞蹈活动现状,挖掘搜集少数民族舞蹈素材。吴先生和夫人先后在省政府礼堂举办了舞蹈专场,演出《思凡》《饥火》《跳春》《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进军舞》《扇舞》等古典舞和现代舞,两位艺术家的超凡演技使西宁观众大开眼界。

 

    1945年,青海省海阳学校组建了由山西、河南难童为主体的海阳剧团,由韩淑兰、胡士雅等人任编导,平弦艺人陈吉斋、祁桂如、陈子璋等为乐队伴奏,编演了一批民族歌舞节目,经常为公教人员和军队演出,颇受欢迎。以后,当局又陆续组建了昆仑剧团、海心剧团和儿童剧团,赵永鉴、周宜逵等人主其事,也排演了许多现代歌舞,为学校师生和军队义务演出,主要节目有《牧羊人之歌》《水手舞》《镰刀舞》《蝴蝶舞》《五更调》等。

 

    解放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一军文工团的影响和带动下,群众性的歌舞活动空前活跃起来,秧歌舞、陕北腰鼓风靡一时,机关干部、厂社职工、学校师生、街道居民无不踊跃参加,群众性的歌舞演出活动异常活跃。1950年7月,由一军文工团政治指导员华恩和省教育厅艺术科科长程秀山负责在原一军文工团部分演职人员的基础上筹建了青海省文艺工作团,1953年整编为“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从此,青海才有了艺术表演专业团体。1976年7月,西宁市歌剧团成立(始称西宁市平弦剧团,后又改称西宁市地方文工团),该团于1980年创作排演的大型歌剧《马五哥与尕豆妹》曾赴西北各省市演出,备受欢迎,1984年荣获全省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文艺创作优秀奖。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