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西宁旧事:护肤养颜琐忆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来盛福 时间:2013-12-20 08:34

    上世纪50年代以前,老西宁平常人家的生活条件甚为艰苦,但是艰苦的岁月并没有磨灭人们爱美爱生活的意志和情趣。老西宁的小吃卖家“刘粽子”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他的大女儿就是我的姥姥。姥姥和两个姨奶奶对于美的追求让我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们家和姥姥家都在北大街,两家距离近,所以一有空我就往姥姥家跑。姥姥很注意仪表。她经常在一个铜钵盂里泡些胡麻籽,每次梳头时总喜欢用木梳蘸着胡麻水梳头。姥姥说:“这胡麻籽可是养人的好东西。蘸上胡麻水梳头,头发会又黑又亮。”姥姥梳完头,便将头发绾在脑后打个结,再用钗子横插住。头发扎得又紧又光亮,没有一根散发。看上去,整个人格外干练精神。

 

    不过天天用胡麻水梳头,头发容易“锈”在一起,就得勤洗头。那个年代,人们都是用食用碱面或自制的皂角胰子洗头。有时碱面放多了,烧头皮,刺激皮肤。尽管这样,姥姥还是要求家里的女孩子蘸着胡麻水梳头。两个尚未出嫁的小姨,最不爱用胡麻水。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她们害怕因频繁洗头,让碱面腐蚀了皮肤,所以两个小姨每天梳头时,为了应付姥姥,总是装模作样地坐在盛有胡麻水的铜钵前,蘸着旁边茶缸里的水梳头。

 

    过去虽然有传统的胭脂和银粉,但那几乎是新娘子出嫁时用来化妆美容的专用品,平时女人们极少用它。而雪花膏是供极少数富商和官宦人家的女人享用的奢侈品。姥姥和妈妈每天早晨洗完脸后,就用蜂蜜擦脸。妈妈不仅给自己擦,也把蜂蜜擦在我们几个孩子的脸上。而我是最不情愿擦蜂蜜的一个,脸上擦了蜂蜜后总觉得又粘又黏,很不舒服。

 

    上世纪50年代末,凡士林开始进入寻常人家,60年代甘油得到了普及。上世纪70年代,百货商店里陆续出售散装雪花膏。百货商店的柜台上,摆放着一个20厘米高,带纹饰的大玻璃瓶子,里面装满了雪花膏。前来购买雪花膏的顾客,通常都是自带一个小瓶子,营业员先将小瓶子过秤除皮,然后将大瓶中的雪花膏挑出一些盛入小瓶子里,过秤收钱,多数顾客每次买一至二两。

 

    自从芳香四溢的雪花膏进入普通百姓家庭后,给那个时代的女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记得妈妈第一次将一小瓶雪花膏放到梳妆台上,我的三个妹妹如蜜蜂般围了过来,大妹拧开瓶盖,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脱口喊道:“呀,真香!”另两人从大姐手里夺过瓶子,抢着闻味,嘴里也连连喊道:“啊,好香好白啊。”妈妈赶紧说:“别闹啦!明天早上洗完脸,给你们每人擦一点。”听妈妈这么一说,三个妹妹都等不到第二天了,大妹从堂屋里拿起洗脸盆到厨房盛水洗脸去了,两个小妹随即跟了出去。她们洗完脸,便围着妈妈要雪花膏,妈妈只好给每个人的手心里挑了一点。她们急忙用双手搓匀后擦到脸上,然后三个人相互闻,相互对问:“我的脸上有香味吗?”大妹对两个小妹说:“又香又白!”于是她们一溜烟跑出家门,找街坊邻居家的小伙伴夸耀去了。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