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西宁市民家藏三十余份地契,最早为道光年间——

地契折射出的时代变迁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赵新丽 时间:2014-01-03 15:10

老物件

 
 
 
李先生收藏的一份清光绪年间的地契,盖有甘肃西宁县字样的印鉴。
 
 
    地契,有专家学者曾形象地称它是:折射一个时代的“标本”。
 

    2013年12月31日,记者见到了西宁市民李先生,李先生收藏了三十余份地契,最早的一份是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最晚的一份是1953年的。这其中经历了120年,反映了清道光、光绪年间一直到民国直至新国成立后的土地变革情况,是非常难得的史料。

 

    “抢救”来的宝贝

 

    李先生是西宁市城中区元堡子村人,他们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元堡子,这些地契大部分和元堡子附近的土地有关。翻看这些宝贝,有的已经发黄,有的已经破损,材质大多为宣纸,部分盖有官府印鉴。看着这些宝贝,李先生说:“这些宝贝是我从弟弟手上‘抢救’回来的。以前,这些东西都是我的奶奶保存的,老人家一直珍藏着,很少拿给我们看。奶奶认为,这些东西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庄稼人一辈子靠的都是土地,而这些地契是我们家拥有这些土地非常有用的证据。后来,奶奶去世了,这些东西就到了弟弟手里,搬家的时候,弟弟觉得这些东西没什么用,打算处理掉,我就把这些东西拿回家放了起来。我觉得虽然时代变迁了,这些地契已经不像奶奶想得那么有价值,但我认为这些东西作为史料还是非常有用的。”

 

    李先生打算近期给这些地契做些处理,以便更长久地保存下来。

 

    道光年间地契:买地一块共花费白银51两1钱

 

    翻看李先生带来的最早的地契,时间为清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三日,是李先生的祖辈李发成从一位名叫陈新的人手中买了一块地,这块地的范围从上虎皮沟到石管牙豁到上涧。李先生说,这些地名有的现在还存在。这份地契已经破损,最后写着“官依律究治,恐后无凭,立此永远卖契存照。”

 

    这份地契上有中人,有代笔人的名字,立契约的两人名字后画了“十”字,这是因为旧时庄稼人识字的很少,所以找好中人代笔人后立好字据后,立字据的两人就画个“十”字,表示认可这个字据。

 

    最后,这块地的价钱是白银51两1钱。

 

    保存较完整,还能“防伪”

 

    因年代不同,地契纸张大小和格式不一,内容主要涉及旱地、水地买卖,有的还盖有当时官府印章。这些契约上主要写明了立契原因,交易土地、土地的面积、方位和价格等内容。同时,契约已带有明显防伪功能,契尾左边的官印和字体从中间剪开,契尾部分仅有一半,与现在的房产证、土地所有证上所盖跨页公章防伪功能类似。

 

    另外,这些地契中还夹杂有一张合作开杂货铺的协议,也是中间字体从中分开,带有防伪功能。

 

    这张合作开铺子的协议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十九日,杂货铺的名字为“协兴泰”。协议上还印有协兴泰记的红色印章。立协议的人分别为:王洁、李焕秀、李养修。每人出资白银不等,按照出资多少分成,并约定,大家按照约定分红,不得食言而肥等等。铺子的地点在西宁城南街。契约行文流畅,内容严谨。有代笔人、中人的名字。

 

    据李先生说,曾听老一辈人说,他们家曾在西宁城礼让街一带开过一间面铺,经营情况还不错,不知道是不是这间“协兴泰”记杂货铺的延续。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