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老西宁:西宁马事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赵新丽   时间:2014-02-11 09:23   编辑: 刘海钧   

    今年是农历马年,“马”成为了一个热词。历史上,青海与骏马的关系密切。作为中国四大牧区之一的青海,历来产好马。西宁作为青海省会,与马相关的事情有很多。

 

    ◆西宁设马场

 

    西宁周边自古水草丰美,宜畜牧,作为良马的产地,历代闻名。据青海省地方文史学者靳育德介绍,自东晋咸安元年(371年)吐谷浑遣使向前秦献马千匹以来,历东西魏、隋、唐、宋数代,史料中都有贡马的记载。为了获取更多更好的马匹,唐太宗曾设陇右牧监,“列布于河曲”;吐谷浑献马牛羊万余匹(头、只)请婚,唐以宗室女弘化公主许之。后宋、金本着“贸易蕃马,以给战士,马藏民间,兵兴随宜取用”的政策,未设专门机构管理,但从马背上取得天下的元王朝深知马的重要,统一中国后,即在各地设了14个群牧所,西宁就是其中之一。

 

    明王朝建立后,为了保证军马的补给,永乐四年(1406年),特设陕西、甘肃二苑马寺,归兵部管理,其中甘肃苑马寺设在碾伯城(今乐都碾伯镇),寺下设监,监下设苑,苑由围长负责。苑即“马场”,依牧场面积大小分三等,上苑必须牧马万匹,下苑至少要有四千匹,可见规模之大。当时西宁卫共设祁连、甘泉两监,祁连监辖西宁、大通、永安、古城四苑,其中的西宁苑即在今湟中马场地界。

 

    ◆西宁马鞍美名扬

 

    有一首藏族情歌这样唱道:“是不是真的想骑马?如果是真的想骑马,从西宁城里买马鞍,从湟源街上买马辔,等到了前面草滩上,收不收缰绳你自己看。”

 

    青海地处高原,解放前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出行主要靠骑马。于是,西宁就有了制作马鞍的工匠和作坊。这种类似于驼峰的坐具经装饰后,用马肚带固定在马背上,使骑坐在上面的人既安全又舒适。而这种美观又实用的坐具竟然是用锛子一下一下砍制出来的。

 

    锛子一共分4种,大锛子、指甲盖锛子(形状像指甲盖)、槽锛子、平锛子,另外还要有凿子和木锉。大锛子用来锛荒料,小锛子用来铆鞍子、严缝,槽锛子用来抛光、掏槽、挖凹,指甲盖锛子则用来净面抛光。因此,制作马鞍的过程也被称为“砍马鞍”。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陕西渭南县的杨喜娃父子辗转来到西宁谋生。然后在今石坡街内开设了一家专门制作马鞍的商铺。他们制作的马鞍质量上乘、工艺精良,因此在老西宁人中口碑极好。他们采用互助北山林场的桦木制作马鞍。马鞍的前后鞍头用整块的桦树根制成,鞍头大,鞍桥宽,鞍幔合适,这样制成的马鞍不易压伤马背,这种独特的制作手艺在日后便形成了独特的西宁马鞍工艺。此后,西宁马鞍工艺考究、坚固耐用、不变形、不裂缝、骑坐舒适的特点为它在省内外众多地区赢得了良好声誉。

 

    老西宁有名的制作马鞍的艺人还有很多。有位砍鞍人叫魏成孝,他的砍鞍技艺高超,据说有人在马背上铺了一张纸,然后安上他砍的马鞍后,骑上马绕西宁城跑了一圈,回来取下马鞍,纸竟然完好无损。

 

    到了1938年,西宁城内制作马鞍的个体手工业者已有十多家。如史金章、史建章、李维喜、王生华、袁春熙等,他们每年制作的马鞍共有千余盘。

 

    以前,骑马的人都以能买到一盘西宁高档马鞍为荣,再配上湟中县加牙村制作的“三蓝”栽绒马褥子及黄铜泡钉的马叉子,以这样的装扮出现在一年一度的赛马会上时,不仅马儿显得矫健、精神,就连骑在马上的主人都觉得倍加荣耀。

 

    ◆饮马街与八骏图

 

    在西宁,说起与马有关的地名,首先想到的就是饮马街。

 

    据《西宁府新志》记载:1667年,清政府设在西宁的军营分前、后、左、右、中五个军营。现饮马街为左营所在地。这里有一眼水井,水井旁设置长方形石槽一个。汲出井水倒入槽内,供军营战马饮用,故群众称此街为饮马街。

 

    关于饮马街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明朝嘉靖年间这里有一家邹氏粉房,专做粉面、粉条,每天有一股粉水流出,淌在街边水沟里。离粉房不远处住有一户富有人家,主人酷爱书画,他家堂屋正中挂着一幅八骏图,画上的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凡见过此画者,皆赞不绝口,说是神笔妙画,将马画活了。一位老者,常看见有一匹白马,每天早晨独自来到这里饮刚刚从粉房淌出来的新鲜粉水,饮足后在地上打个滚,站起来四蹄蹬着,摇摇身子,抖擞着膘肥体壮的身驱,疾驰而去,没有人牵,也没人赶,老者觉得很奇怪,想探个究竟。一天,白马照例准时来此饮粉水,饮足之后,白马前边走,老者紧紧尾随,只见白马走进一家四合大院,老者便跟进院里,白马却不见了,老者四处察看,院里没有马厩,一打听,主人说他家从来就没养马,当老者被请进堂屋饮茶之时,见墙上那幅八骏图中有一匹扬鬃摆尾疾驰的白马,很像刚才所见的那匹。主人连连摇头说:“哪有这等怪事。”老者劝他第二天看看再说。第二天主人确实看见有一匹白马在粉房前边饮水,赶紧回家,一看画上的白马确实不见了,过了一会儿,画上的白马又出现了。这件稀奇古怪的事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街坊邻居,说画上的马活了,是匹神马,主人害怕画上的白马走掉,拿来饱蘸浓墨的大笔在画上画了一个大木桩,给白马画上漂亮的辔头,又画了条长长的缰绳拴在木桩上,从此,白马再也没走下来去饮粉水。就这样,这个传说便一代一代传了下来,这条街也由此而得名为“饮马街”。

 

    据靳育德先生介绍,西宁与马有关的地名还有马坊、塘马坊、马坊口、骟马台等。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