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上世纪六十年代西宁的个体手工业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祁承德   时间:2014-03-14 14:50   编辑: 张宏   

    1961年,多年未见的个体商业经营户(以下简称“个体户”)又出现在西宁的市场上,大街小巷多出了不少小铺子。那个时候规定,个体户不得经营国家凭票证限量供应的商品,如粮食、食用油、糖等,只能经营土产杂品、小百货、小五金制品等,还可经营蔬菜水果、干果、小吃等。除了开铺子固定经营外,还可以走街串巷叫卖,于是,西宁的街头出现了走街串巷叫卖的小贩,他们卖的东西种类繁多,有热洋芋、酿皮、甜醅、凉粉、凉面等。这些个体经营的商铺和摊点归各区工商科管理,要办理营业证、税务证照章纳税、合法经营。

 

    随着个体商业经营户的出现,个体手工业户也出现在市场上,比如补锅钉碗的、缝补的、雕刻的等等。他们的出现活跃了市场,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由于从业人员状况复杂,加工修理项目繁杂等原因,经常出现从业者和顾客之间的纠纷,因没有机构管理,消费者的权益常常得不到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1962年西宁市城中区政府研究决定,并报请西宁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中区对个体手工业实行有组织的管理,将接近的行业组成六个行业大组,分别是:五金行业第一管理大组、五金行业第二管理大组、印刷面条行业管理大组、工艺美术木器行业管理大组、皮货弹花行业管理大组、服装行业管理大组。

 

    1963年的下半年,西宁市将城中区的六个个体手工业管理大组归到西宁市工业局,由市工业局手工管理科领导,管理全市的个体手工业户。个体手工业的从业人员增加了、地区范围扩大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当时,负责管理的工作人员外出办公都是骑着自己的自行车,没有车的就坐公共汽车,但公共汽车只有5条线路,也不是哪儿都能到。公共汽车按路程的远近买票,但是因工作乘车也是不报销的。

 

    当时,西宁市的个体手工业户有八百多户,从业人员将近两千人。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