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第一阅读 宗谷古城:河湟谷地的大唐印迹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郭晓芸   时间:2014-05-05 08:39   编辑: 张宏   

    唐朝时,中央政府加强对青海的统治,在青海境内广泛设置郡县、修城筑隘。在千年后的今天,这些城堡、隘口,多以古城遗址的形式,见证着千余年河湟谷地的变迁。

 

    时隔四年,祁文汝再次来到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双树乡古城村赵家磨的宗谷古城。看到古城遗址上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时,他急切地登上了赵万寿家的院墙。从这里,极目远望,便可以看到宗谷古城静默了千年的身姿。

 

    赵家磨的三段古城墙

 

    祁文汝看到,宗谷古城的遗址仅存的南墙两百余米、西墙和北墙约三十米,没有被挖掘机推倒,他长舒一口气。

 

    祁文汝是互助县党史办主任,2008年起,他相继考证了互助县境内的古城遗址。他介绍:“在互助县威远镇地区,最为有名和古老的城,就是古城村的宗谷古城。”

 

    考证宗谷古城的线索,来自青海省文物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互助县平安县文物志》一书。在“古建筑·古城”下,一座城的历史,被百余字的介绍粗略概括。但就是依据这些文字,祁文汝开始了考证。

 

    2008年,祁文汝在古城村赵家磨的赵万寿家,发现了一段宗谷古城的残墙,“我当时与赵万寿一起实地测量这段墙,东西220米,南北226米,厚16米,这些比县志所记的数字不同,稍有‘瘦身’,排除测量误差以外,与当地群众取土当肥、填沟垫土也有一定关系。”祁文汝说。

 

    记者在赵万寿家看到,这座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农家庄廓北墙依着宗谷古城的南墙建起,虽经历千年风雨,墙体依然坚硬,赵万寿说,当初盖房时为了将这南墙墙面取平,很是花费了一番功夫。“我记得村里有人家为了从城墙上取土,还用过炸药哩!”

 

    在赵家磨,依傍着这段南墙建房而居的还有其他三户村民,由于靠着厚厚的夯土层,这些人家里的室温比村里其他人家要高一些。也正是由于被有效地利用,古城的南墙保存最为完好。赵万寿家的墙是其中最高的一段,有四五米之高。

 

    赵万寿今年67岁,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小时候这座古城保存得比较完好,“古城四面墙都还有,可以断定古城的大小、方位。以前村里盖庄廓,向下挖一米多,就能挖出马刀、箭镞、铜钱、石臼等。我父亲在古城北墙根处开了两亩地,种了小麦、土豆、豌豆等。古城很大,秋天收割以后,城里空荡荡的,我和伙伴们在里面耍时,都害怕着。城里还有一口井,用木栅栏围起来,井很深,已经没有水了。”

 

    古城建于唐朝

 

    在有关互助古城的史籍中,宗谷古城还有更多的名字,如“威远古城”“葱谷城”等。祁文汝说:“其实在《水经注》中就有‘湟水又东,右合葱谷水’的记载,再往前追溯,宗谷城就是民间传说的五代十国时期繁华的威远古城。城址就设在绥边城处。”

 

    在古城村,世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五代十国以前,古城地处农业区、牧业区的交会地带,又是河西走廊与河湟地区商贸交流的交通地带。因此城内客商云集,繁华富足。由于天竺国暗中支持吐蕃进犯中原数十年,连使得宗谷城中战火连天,致使民穷城衰。此后,天竺人又将从古城劫掠的宝物高价销售至河陇地区,从中获利。

 

    祁文汝查阅青海历史,发现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后,吐蕃乘因国难唐军回撤,河陇地区边备空虚之机,大举东进。十年之间,吐蕃占尽包括青海东部鄯州、廓州在内的河陇各地。近百年间,由于互助地处中原王朝与吐蕃势力争夺的边界地区,双双军事频繁,烽火连年。尤其在吐蕃控制时期,吐蕃大肆征马抽丁“大料集”,迫使河陇地区的人民“衣胡服,习胡语”,这种“驱民为卒”“征马取粮(草)”的政策,导致河陇地区生产凋敝、部族离散。至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唐蕃终于签订“长庆会盟”,订立甥舅“大和”之盟约,使河陇各族人民暂时脱离战争之苦难,得以休养生息二十载。

 

    祁文汝说,从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75年)开始计算,宗谷城至少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初建城,出于中央政府管理古城地区的需要,古城内设有驻军、粮仓等。到后来,也开始了商贸,一时间,城内客商云集、繁华富足。”

 

    战火毁城

 

    “直到唐咸通四年(863年),张义潮收复河西重镇凉州,吐蕃安史之乱后占领的西北诸州、道,才全部收复。吐蕃对河西、陇右的统治一直维系到九世纪中期,延续了百年之久。其中,有八十载河陇各族人民连年处于战争的摧残蹂躏之中,宗谷城也由此衰败凋落。”祁文汝介绍。

 

    祁文汝认为,古城衰败于战火,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它选址的原因。他指着古城遗址西面的马家圆儿山介绍:“宗谷古城面水背山,如果山上往城内放火,宗谷古城就在火箭的射程之内,城内极易起火。这种情况在明朝后期时也时常会暴露出弊端,发生在宗谷古城的数次抢掠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的。”

 

    赵万寿记得他家当年在古城内开荒种地时,翻出的都是些炭焦土,“父亲说,这是因为古城里以前发生过战乱,战火将这片土地烧成这样的。”

 

    就这样,在频仍的战火中,宗谷古城失去曾有的辉煌,逐渐凋敝。直至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在今威远镇钟鼓楼周围选新址修建威远堡城垣后,宗谷古城废弃。

 

    曾为国家军马场

 

    据史料记载:“永乐四年(1406年),明在甘肃设苑马寺,总理马政。”并在更名的“广牧川(原牧马苑,今沙棠川)西岸开署祁连监,下设西宁苑、大通苑、古城苑、红崖苑;在广牧川东岸开署甘泉监,下设广牧苑、麒麟苑、温泉苑、永安苑”,将牧马苑这种小范围的牧马场,进而扩建为涉及东西夹山、河脑等地区的广泛放牧之川,培育出了著名的“青海骢”,为历代王朝提供了优良的军马。

 

    祁文汝说,其中的古城苑就在今天古城村一带,管理马政的牧马营就设在古城里,“这说明,在明永乐年间,古城一带还是一片水美草丰、林木茂盛的天然优良牧场。” 此后,随着大量内地军民的迁入,大片草原被开垦成粮田,马匹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苑马寺、马监、马苑等渐被废除,曾经为中央王朝输送马匹的广牧川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史料典籍上的记忆,但马场、马圈、马营等地名仍保留至今,成为那一段历史的见证。

 

    走进宗谷古城遗址,春天依然迟迟没有光顾这些古老的城墙,只有一尺来长的枯草随风轻轻摇曳。正午的阳光照射在土墙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眩人眼目。曾经的客商云集、繁华富足以及战马嘶鸣,都已经淹没在时间长河中,今人唯有通过这种踏访,来体味那段唐风古韵。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