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第一阅读:1923年,白万玉在青海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郭晓芸   时间:2014-05-19 08:15   编辑: 张宏   

    青羚网讯 20世纪20年代初期,青海的文物考古事业几为空白。1923年至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以中国北洋政府矿业顾问的身份在甘肃、青海等地展开考古调查,发掘了大批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址、墓葬。

 

    近百年来,青海的史前考古一直与安特生的名字紧紧相连。我国田野考古专家、定陵发掘现场指挥白万玉先生跟随安特生破译青海史前文化密码的那段往事,已被淹没在历史深处。近日,记者采访了白万玉的学生、中国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赵信和白万玉的外甥女陈仲华,听他们讲述——

 

    师从安特生

 

    陈仲华女士说:“舅舅白万玉是河北宣化人。1914年起,瑞典人安特生以‘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的身份,经常来往于北京和宣化之间,舅舅得以与安特生结下一段师生缘。16岁起,舅舅就跟随安特生接触了考古,学习了探矿、考古发掘及文物修复技术,积累了田野发掘、文物考古、天文气象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

 

    1921年,安特生从河南仰韶村回到地质所,将所获仰韶彩陶与亚诺、特里波里彩陶互相比较后发现:“河南与亚诺石器相比较,有其相似之点,既多且切,实令吾人不能不起处于一源之感想,两地艺术彼此流传,未可知也。”

 

    “基于这种认识,为了探求两地彩陶之联系,安特生选择处于两地通道的甘肃(彼时青海尚未脱甘建省)去考察,他的建议获得中方支持。”赵信先生介绍。

 

    1923年春,在赴甘青考古调查之前,安特生组成了一支考古调查队,年仅23岁的白万玉担任队长。这时,白万玉经过数年的考古实践,已经成长为一名颇有经验的考古工作者,成为安特生的得力助手。

 

    发掘朱家寨遗址

 

    安特生的考古队一路西行,1923年六七月份,来到了西宁附近的十里堡,开始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

 

    7月21日,安特生、白万玉一行从西宁启程,向青海湖进发。他们沿着西宁河(即今湟水河)北岸西行,在距西宁13公里处,安特生一行在一片低洼的黄土断崖地带发现了一些土穴,并在土穴里收集到似乎是史前的陶器碎片。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些不经意的发现,竟然会引发青海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考古发掘。

 

    赵信先生说:“1923年9月15日,考古队从青海湖返回西宁,当时安特生留在西宁城内作短暂停留,以便写考察报告,整理文物。安特生派出了包括白万玉在内的一些队员,到之前的黄土断崖地带去勘查,但是大家没有在那里找到任何重要的实物,就一直向西扩大了勘查范围,在朱家寨发现了一处仰韶文化类型的遗址。白万玉带领队员们在安特生到达遗址之前,已经收集到了大量标志着仰韶晚期文化的陶器和其他遗物。这让安特生惊喜不已。在之后一个多月里,他们发现了一处居住遗址,而且找到了相应的墓地。这就是朱家寨遗址。也正是从朱家寨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开始,安特生在中国的活动从地质调查正式转向研究考古学。”

 

    在青海,危险与惊喜并存

 

    不久,考古队来到湟中县卡约村。当今的中国考古界都知道这里有一个青海土著的文化类型——卡约文化,但上世纪初的卡约,随处可见的陶罐被当地老百姓当作炊具、盛具,也有迷信的人认为从墓里挖出的东西不吉利,而随意破坏。“当地老百姓根本不知道这些陶器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在招待考古队时,他们还用陶罐来煮羊肉。考古队就当场宣传文物知识,希望这些陶器能得到保护。看到器形少见和无残损的陶器,白万玉就会自己出钱收集回来。”赵信仍然记得白万玉曾这样对他回忆。

 

    有一次,连日辛苦工作,加之对高原气候不适应,安特生患了重病,但他仍不肯休息,毫不理会白万玉的劝阻。白万玉就从当地老乡家里借来一匹马,两人共同骑乘在马上,安特生在前,白万玉在后支撑着安特生不至于跌落马下。两人的关系亦师亦友,安特生愈加信任这个中国小伙子。

 

    “安特生为了能尽快完成在湟中卡约的考古发掘工作,雇了当地的老百姓。虽然安特生会给他们发酬劳,但为了和当地的老乡处好关系,白老那时用自己本就十分微薄的工资买来吃食,在老乡家里一同烹饪进餐,乃至多年后,他一想到青海,还会想起香喷喷的羊肉汤和老乡们淳朴的待客之道。”赵信说。

 

    在青海湖南岸考察时,当时湖面积4427平方公里,最深38米,环湖一周180公里,有5个小岛,尤以海心山最为著名,湖面海拔3197米,渔产丰富……真乃宝地!这迷人、壮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着考察队的每一个成员。“即使多年后回忆起来,舅舅仍然会为青海壮丽的景色、丰富的史前文化感叹不已。”陈仲华说。

 

    即使安特生持有当时的中央政府给甘肃地方政府的推介“护照”,考古队还是会遇到很多危险。白万玉曾说,考古队在青海的考古发掘是艰苦的,经常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有时经过少数民族地区因为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不同而被误解,甚至有人身危险。“每到一个地方,当地政府还派遣警察,以示保护。考古队夜里也有巡逻的,但在贵德罗汉堂考古时,还是遇到了持枪土匪,警察当时还打死了两个土匪。”

 

    青海史前文化考古第一人

 

    1956年,定陵发掘时,赵信曾与白万玉共过事。“我之前在考古训练班学习时,师从白万玉老师,知道白老的文物修补在考古界颇有名气。其实早在1923年在青海考古时,白老就积累了文物修补的经验。如今,白万玉仅存的《器物修补》讲座报告,也是基于在青海考古修补了大量残损文物的基础上,积累而成。”

 

    上世纪20年代的青海考古几为空白,白万玉跟随安特生在青海湟水流域的民和米拉沟、黑土庄,湟中卡约、下西河、寺儿寨,黄河上游的贵德罗汉堂、文昌庙以及青海湖沿岸发现古代文化遗址多处,“作为安特生的得力助手,这些遗址成功发掘的背后,自然有白万玉的辛勤劳动和付出,这些遗址的发掘,极大地丰富了青海史前文化。尤其是白万玉跟随安特生在青海卡约的开创性工作,揭开了青海文化史上重要的一个文化类型。他可以说是开启青海史前考古文化第一人。”赵信说。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