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第一阅读:西宁早期的公交车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赵新丽   时间:2014-05-19 08:15   编辑: 张宏   

    现在,西宁市公交系统很发达,人们乘坐公交车到达城市的任何地方,而西宁市早期的公交车是什么样的,票价多少,公交车状况如何,您知道吗?

 

    近日,记者走访了多位老西宁人,通过他们的回忆和讲述,一点点拼凑出了西宁早期公交车的模样。

 

    祁建昌建议开通公交车

 

    提起西宁的公交车,耄耋之年的祁承德就会想起父亲祁建昌。

 

    “我的父亲祁建昌,曾任西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青海省文教委员会委员、翻译委员会委员等职。1954年,他因公去北京出差,回来后,就起草了几份建议书,其中一份的内容就是关于在西宁开通公交车的。”祁承德说,“可能是当时我父亲去北京开会感受到了公交车的便利,就想为家乡人民做点事情,因此提出了建议。”

 

    祁承德记得父亲提出建议后的一年,也就是1955年年底,西宁的街头有了两辆冒着黑烟、发出巨大响声的公交车。这两辆车行驶在东西大街低矮的平房中间,显得很独特。因这种车车头突出,人们就形象地把它称为“大湟鱼”。

 

    “我记得父亲说这两辆车原来是省政府的,后来被调来做了公交车,开车的两位师傅一位姓彭、一位姓黄,开车技术很好,都是老司机。这两辆车是美国制造的“福威特”,都是旧车,我记得其中一辆的颜色是灰色的。当时还没有专门管理公交车的部门,是由省运输公司代管的。”祁承德说,“因为好奇,我也去坐了一次,车票是几分钱,只有一个车门供乘客上下车。刚开始,坐车的人很少,多数是年轻人贪新鲜。大部分人因没有见过,也不敢坐,只是在街上看热闹。”

 

    这两辆车以湟光为中心,一辆向西发车到小桥,一辆向东发车到乐家湾,每天发车4个班次。

 

    1路、2路:西宁市最早的公交线路

 

    1957年,西宁市公共汽车公司正式成立,确定了1路、2路两条线路,有12辆车,46名职工。

 

    今年81岁的王秉利,1955年在青海省运输公司工作,1958年调到西宁市交通处(后改为西宁市交通局)工作、1965年调到西宁市公共汽车公司主管营运工作。据他回忆,当时的12辆车有大车也有小车,小车是西宁市领导坐的华沙小轿车,大车是松陵、松花江牌的客车,这些车也都是旧的,车况都不太好。当时,司机也少,小车是连车带司机交给西宁市公共汽车公司的。

 

    1958年,西宁市又增加了两条线路,即3路车、4路车。3路车从西门到水磨,4路车从西门到马坊。

 

    1959年,兰青铁路通车,公交客流猛增,1路车线路改为火车站至小桥,并增开火车站到韵家口的5路,从西门到莫家泉湾的6路。

 

    上世纪60年代初,公司成立了“驾驶员培训班”,培训出27名公共汽车女司机。

 

    1962年,4路车两小时一趟

 

    1962年,西宁市有7条公交线路,分别是1、2、3、4、5、6、7路车,除了1路车有六七辆外,其他的线路大多只有一辆车运营。松陵牌和松花江牌是主要的车型。也已经有了前后两个门的公交车,但比较少。

 

    1962年年底,17岁的陈桂兰调到西宁市公共汽车公司当了一名售票员。跟着老售票员卖了两天票后,陈桂兰就正式上岗了。她跑的车是4路,从西门到大堡子,沿途停靠的站点也不多,星期天的时候,有的车会把线路延长到机床厂。

 

    “4路车只有一辆,我记得那辆车是松陵牌的,车子很小,车门口的台阶特别高。那辆车上的黑色油漆很多都剥落了,只有前后的挡风玻璃,其余的车窗用木条挡住。冬天特别冷,跑一趟下来,我都被冻僵了。”陈桂兰回忆说。

 

    每天,陈桂兰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领票本,票本上用夹子夹着不同面值的车票,有六七种之多,最小的面值是5分钱。当时,从西门坐到大堡子是四毛五分钱。票本有两层,其中一层可以用来装钱。另外,她必须带一件东西就是红蓝铅笔,用来在车票上标注乘客上下车的站点。当时,乘车两站是5分钱,三站就要1角钱,依次类推。

 

    早上一般是六点半发车,晚上最后一趟是八点。回到公司之后,再把票本和钱交回去。有的时候,票款和票数对不上,售票员就要自己赔。陈桂兰也赔过钱,多的时候一次赔过3块钱,那时她的工资一个月是43.29元。公司规定来回一趟两个小时,一天跑4趟。

 

    因为车少,车上就会就特别拥挤。那时的车门都是人工手拉关门的,有时候,陈桂兰不得不下车把乘客推进车里,自己再上车拉上车门。有时候人太多了,司机就会下来帮着把乘客都推进车里再开车。每天,陈桂兰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往里走、再挤挤、买票!”常常是一天喊下来,嗓子都哑了。

 

    上世纪70年代,有了月票

 

    陈桂兰记得,到了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了月票,月票有单月和双月之分。每月的票是不同颜色的一张纸贴在月票本上再盖上章子,售票员基本上是靠票面的颜色分辨是不是当月的票,以防有人逃票。

 

    71岁的老西宁人罗平还保存着两张上世纪80年代的月票,他回忆说:“当时买月票还需要单位的介绍信,月票背后还盖着单位和公共汽车公司的公章呢!”

 

    随着时代的进步,售票员和月票都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留给我们的只有那一段记忆,以及城市发展的历程。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