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河湟皮影:开枝散叶第二春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姚兰   时间:2014-06-13 08:49   编辑: 刘海钧   

    青羚网讯  在电子时代的今天,诞生于农耕文明的河湟皮影(灯影)还有可能生存下去吗?

 

    10年前提出这个问题,很多人心里会有疑问。可是,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随着各地掀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这种几近失传的民间艺术,渐渐呈现出开枝散叶之势。6月14日,河湟皮影爱好者将相聚大通,迎来一次盛会。

 

    一帘灯影,展现手上戏活

 

    孙悟空怒目圆睁,挥舞着金箍棒从天而降,喊声“妖怪”时,只见金箍棒落处火花四溅。烟雾过后,白骨出现……当年带队参加灯影戏汇演的情景,深深烙刻在我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石永的心里。

 

    皮影戏旧称灯影。1981年10月,青海省灯影戏汇演在西宁市石坡街小礼堂举行,来自乐都、平安、湟中、湟源、大通、西宁郊区的6个代表队参加了演出。这次汇演,打破了灯影戏男演员一统天下的局面,刘文莲、景占英、殷兰玉等女青年演员,给传统的灯影表演带去清新之风。

 

    1984年4月,青海省灯影戏青年演员汇报演出在湟源举行。剧目全是各县自己创作的新剧本,灯光、影屏、影人(皮影件)、乐队,都有了长足发展。

 

    两次汇演,对我省灯影戏革新发展的推动显而易见。石永说,这一阶段,成为青海灯影戏历史上的一次重新起步。灯影艺人积极地到农村巡回演出。尽管大受欢迎,但因为经费原因,这种下乡演出只坚持了一年左右。

 

    短暂的辉煌过后,各县灯影直属队因为经费问题陆续停演,灯影表演泰斗刘文泰、杨生辉相继辞世,大通鲍世英、湟中张生华、西宁诸家班社领班人的先后故去,一时间,灯影艺人几近断代,青海灯影戏受到重创,跌入低谷。

 

    古老艺术,焕发生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湟中原有的二十多个灯影戏班,只剩10个苦苦硬挺。湟源、大通的情况概莫如此。

 

    进入21世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在全国形成。省文化新闻出版厅非遗处负责人邓福林说,我省将皮影和其他民族民间艺术,一并列入建设文化强省的主要内容,时任省领导还专程到大通考察皮影工作,和皮影艺人共商发展大计。

 

    从省厅到各县文化局、文化馆,到民间艺术团体,我省从2005年起启动非遗各个项目的申报工作,许多非遗项目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保护名录。2006年,由省文化馆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文化馆共同申报的非遗保护项目“河湟皮影戏”,被批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在保护非遗项目时代洪流的推动下,各县皮影戏重新焕发生机。

 

    大通县被确定为河湟皮影保护基地。县文化馆馆长裴银梅说,县主管部门将全县10个民间灯影班社组织在一起,成立了大通县灯影艺术团。艺术团集中培训,分散演出,每个班社每年演出近百场,整个艺术团全年演出七百多场。

 

    “为了让这个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县上的皮影演出进社区、进校园,通过老带新,培养了一批年轻人,现在年龄最小的演唱者只有十七八岁。”裴银梅说,从2008年开始,县上已经培养出了齐喜春等一批皮影雕刻艺人,现在,齐喜春已经升级为老师,开始带徒弟了。

 

    活态文化,在河湟继续舞动

 

    湟中县民间灯影协会所属的10个灯影班社,积极探索演出市场。会长王义元不但坚持正常演出,还将皮影人印刻在杯盘上制成工艺品,推向市场。出身影戏世家的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张占保,演出足迹遍及平安、乐都、西宁等地,威远镇“二月二”擂台会的皮影戏演出,他已成功演了12个年头。

 

    湟源县灯影戏班长年在丹噶尔古城演出,已作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助县的灯影戏,被纳入到旅游业,作为一项特色文化服务在农家乐上演;平安县三合镇新庄村皮影戏班赴奥地利参加“中国年”活动,大受欢迎,这是青海皮影第一次走出国门。

 

    一切看似零星分散的活动,却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青海皮影的实力和艺术水平。

 

    邓福林说,据调查,目前我省有皮影剧团三十多家,其中大通7家,湟中9家、湟源2家,互助8家,平安4家,乐都1家,贵德2家。河湟皮影呈现出的第二春,促进了河湟皮影戏保护传承工作整体推进,搭建了一个全省皮影剧团之间相互交流、观摩学习的平台,激发了广大皮影艺人和演出团队的积极性。6月14日,我省将举办河湟皮影戏展演活动,目前,已经有26支队伍报名参加。这些活态呈现河湟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让河湟皮影呈现出第二春。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