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老西宁:1951年,历经艰辛去玉树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巢生祥   时间:2014-08-18 09:23   编辑: 刘海钧   

    1951年3月1日,我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训练班,学习了两个月后,组织号召我们到艰苦地区去工作,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艰苦的地方——玉树。

 

    5月26日,我踏上了西宁到玉树的行程。早上8点,我们一行14个人在西宁大十字路口集合,其中还有两位女同志。两辆卡车停在省政府大门口的西边,送行的人们站在街道两旁排成长龙,掌声和锣鼓声此起彼伏。省人民银行的周崇德行长勉励我们要有吃苦精神、要勇敢坚定、不怕牺牲,要团结友爱、遵守纪律。接着,来欢送我们的同志和我们一起唱起了改编的歌曲:“去去去,到玉树去,到玉树去,我们是新中国的好儿女,参加了革命忘了自己,参加了革命有志气,哪管他山高路又远,挡不住我们前进的心……”卡车上装了上百箱钞票、账页票据,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第一天行车50公里,夜宿湟源。第二天,到达恰卜恰。

 

    5月28日,汽车行驶在三塔拉。晚上,我们在大河坝宿营。这是我们第一次用自带的马脊梁帐房宿营。我们七手八脚好不容易才支起两顶帐房,然后搬石头垒灶,捡来牛粪烧火,一会儿工夫水烧开了,面片的面也调好了,我们就围在锅边下面片。吃完热乎乎的面片,我们的身上都有了暖意。天也黑了,我们赶紧休息,第二天还要赶路呢!

 

    5月31日下午到达花石峡。我们搭起帐房正在做饭的时候,峡谷中传来汽车的马达声,不一会儿,三辆汽车在我们的宿营地停下。原来是玉树专区书记冀春光一行。于是,我们就和冀书记结伴而行。

 

    从西宁出发时,单位为我们准备了10天的口粮,到黄河沿时,粮食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冀书记帮我们借了一些面粉和大米。粮食不多,所以我们要精打细算,每人每日的口粮也做了定量分配,剩下的不多的牛肉干和面棋(一种面粉做的干粮,也叫面大豆)都留起来,以便在最困难的时候应急。

 

    黄河沿是中转站,前面滔滔的黄河水挡住了汽车,我们需要在此等候驮运物资的牦牛和人骑的马。6月底,牦牛驮队来了。和牦牛队同来的马只有3匹,我们14个人实在难以分配,于是,领导决定一匹马驮帐房和灶具等用品,一匹分配给两位女同志,另外一匹让病号骑,其余人徒步。

 

    启程第一天我们就遇到了问题,黄河上无桥梁,也无渡船,而且已经到了涨水季节,只能靠骑马渡河。我们只有3匹马,往返一次只能渡两人,耗时太久。驮队的老乡就让我们爬到驮箱子的牦牛身上渡河。尽管非常危险,不过别无他法我们只好鼓起勇气跳上牦牛背。牛下水不一会儿,就觉得眼前晕晕乎乎,似乎牦牛就要随着水流倒下,这时,老乡喊:“不要怕,闭上眼睛。”我们只好抓紧牦牛上的木箱,闭上眼睛。心有余悸中,我们渡过了第一个难关。

 

    经过了50天的长途跋涉,我们抵达查拉弯,巴颜喀拉山就在眼前,翻越此山我们就可以到达通天河了。

 

    晚上下起了雨,我们帐房里的被褥都被水淋湿。天很冷,我们8个人分成4对,背靠背坐在帐房内唱着歌过了一夜。天亮后一检查,原来我们把帐房搭在了老鼠洞上,山上坡的老鼠洞中灌进了雨水,从下坡我们的帐房流出,于是我们遭了“水灾”。

 

    气候差、徒步行走、卸牦牛驮子、搭帐房……这些都很辛苦,不过没人喊累喊苦,大家团结得像一家人,越来越坚强。

 

    7月21日,我们到达通天河。通天河的水更大,河上也没有桥也没有渡船,不过我们有了渡黄河的经验,胆子也大了。渡河的时候,有两头驮箱子的牦牛被河水冲走数百米远,已经过河的人就赶紧向下游跑去,好在牦牛终于游出河中心上了岸,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玉树结古。我们到达后,就完成了建立银行机构的工作,中国人民银行玉树支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玉树分公司宣告成立。银行要修建营业室,大家倡议自己拉运石料,节约资金。于是每天晚饭后,全体出动,赶着一辆三到四匹马拉的胶轮车,到扎西科一带拉石头。拉了两个多月,终于备好了石料,修建起了营业室。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