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老西宁:从“家牌”到 户口本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赵新丽   时间:2014-08-18 09:23   编辑: 刘海钧   

    新中国成立后,西宁市就进行了户口登记,不过当时还没有发放个人身份证明和户口本。1950年下半年,西宁市给城镇居民发了以户为单位的户籍证件,老西宁人习惯地称它为“家牌”。“家牌”巴掌大小、白纸铅印仿宋繁体字,第一行是“青海省西宁市某某区某某街(巷)某某号”,接下来是详细的内容,如“称谓、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等。

 

    曾在公安系统工作过的老西宁人严永章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家牌”的用处:学生上学可以拿着“家牌”去报名;行商、脚户、出外探亲等就带上家牌当做身份证明……所以居民们都对“家牌”很重视。因为家牌是纸质的,很容易损坏,人们就想方设法保护它。有的人家把“家牌”贴在木板上挂在家中显眼的位置,有的人家把它镶在玻璃镜框内。有的居民觉得“家牌”的用处很大,就想给自家户口不在本地的人也办一张。严永章就曾遇到过这么一件事。家住合作巷的赵师傅有一个儿子在化隆工作,他在领“家牌”的时候也想给这个儿子领一张。严永章给赵师傅详细解释了政策,人在哪里就要在哪里报户口,以免重复登记。赵师傅当时还非常不能理解,直到二十多年后,赵师傅的儿子还对严永章说父亲曾对此事耿耿于怀。

 

    1953年12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制定了《青海省农业区城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这个办法中规定,对城镇居民的粮食供应由“自由购销”转为“细粮定量、粗粮足量”。公安机关为了配合粮食部门执行粮食供应政策,在核实居民人口后,把“家牌”换成了户口本。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