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老西宁:南山戏台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赵新丽   时间:2014-08-25 15:18   编辑: 刘海钧   

上世纪50年代的南山戏台。鲁峻绘图

 

    在汉武帝以前,西宁一带是羌人的游牧地。后来,汉朝在此修筑了军事据点西平亭。东汉建安年间,设西平郡。从此,西宁成为青海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公元222年,在西平亭旧址上修筑西平郡城,城分南、西、北三城,颇具规模。之后虽然屡易郡州名,但西宁一直为边塞要镇。东晋时,鲜卑秃发氏在青海境内建立南凉国,一度以西宁为都城。北宋时期,唃厮啰在这里建立青唐城,当时的青唐城是中西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公元1104年,北宋以青唐城为中心设西宁州。这是“西宁”一词出现之始,至今也有八百多年历史了。 明代在西宁设西宁卫,清代为西宁府、西宁县。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西宁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从今日起本版推出《》栏目,邀请青海本土画家鲁峻先生用画笔重现老西宁昔日的风貌,旨在寻觅西宁过去的同时窥测今日发展之脉络。

 

    ——编者

    

    南山戏台旧址在今天的南山寺丁香园对面。解放前南山路是一条沙石路,每逢节庆庙会,南山寺香火鼎盛,戏台前更是人头攒动。南山寺戏台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物采用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不失秀逸。整个戏台分前后两部分,前台和后台中部向前凸出的部分作为戏台。为了方便演员演出,台面采用木板制成,乐师们吹拉弹唱的地方在戏台东侧。

 

    后台由三间戏房组成,西面一间主要用来存放道具及演员的服装,东面一间是演员们的化装间,中间戏房供奉着火神。东西两间戏房与戏台的连接处各有一个小门,供演员们进出场,每当庙会结束,看守戏台的人都会将门锁住。三间戏房的最东侧有一排楼梯,供演员们进出后台。戏台的正前方便是南山寺,当时通往南山寺的楼梯还是用石头砌成的,楼梯两旁的白杨林是比较有身份的票友看戏的最佳场所,里面的茶园为观众提供一些小吃及盖碗茶,在这里既可以乘凉,又可以赏戏,深受观众的喜爱。戏台后面是一亩白杨林,白杨林东侧是一条小吃街,香客和票友们若在此休息,就可以吃到各种小吃。小吃街的东面是一条通往西门的沙石路。

 

    戏台主要上演的剧目以秦腔为主,如《四郎探母》《五典坡》《鹊桥会》《麻姑献寿》等等。

 

    “上世纪40年代,南山寺对面的杨树林中有一座戏台,我小时候还在那里听过戏。”耄耋老人杨恺先生说。杨老先生介绍,当时西宁还有两个比较有名的戏台,分别是城隍庙戏台和山陕会馆戏台。

 

    城隍庙戏台是三个戏台中规模较大的,它以松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整个建筑雕梁画栋,美不胜收。戏台面积近40平方米,每年的四月八、端午、六月六等节日,人们争先恐后前来听戏,真是一派热闹景象。

 

    山陕会馆戏台由山陕商会票友搭建,整体为二层松木结构的品字形结构,布局巧妙,建筑精致,两旁建有高廊观楼,观楼上是小包厢,主要供票友赏戏。山陕会馆戏台主要唱京剧。杨老先生告诉我们,小时候家人带他去看京剧,看着一张张各具神态的花脸,幼小的他害怕不已。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