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第一阅读:无弋爰剑的后裔在贵德?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郭晓芸   时间:2014-10-27 08:16   编辑: 刘海钧   

    无弋爰剑是被载入正史的第一位青海人。两千多年前,他在河湟地区建功立业,成为了当时著名的羌族首领。到秦汉时,无弋爰剑在青海的子孙已达到150个部落。据说,无弋爰剑后代中的一支,至今仍生活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

 

    在海南州贵德县,百年来,世居着乜氏、赵氏两个姓氏,他们自称是无弋爰剑的后裔。2014年10月22日,记者与贵德文史学者李士发先生在贵德县河阴镇城东村,寻访无弋爰剑的后裔。

 

    县志中的记载

 

    李士发先生已年逾古稀,上世纪80年代,他被调到贵德县志办,负责编修《贵德县志》。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翻开了1962年由贵德县河东乡的文史专家朱揖五编修的《贵德县简志》(续志修改稿) 。他在这本书中,发现了这样的记载:

 

    “(贵德)乜纳寺主持和遗老乜生华说,尹等初到斯地,只有一人,本羌族,西羌无弋爰剑之苗裔,到贵德最早,尔时此地被水淹没,一片汪洋,不能住人,乜纳族住东山麦浪相卡。不知经多少年所,水渐下去,变为桑田,半数迁到化隆县属秋杂族,半数人移到贵德。元、明间未筑城时,住在隍庙街,训导衙门地,到明洪武三年(实为洪武七年——记者注),因筑城,一半人移到城外东北郊的乜纳村,一半人移到城西。乜氏所建弘善寺(今大佛寺),不妨碍筑城,故未迁移。”

 

    李士发说:“无弋爰剑青海古代西羌早期的首领,青海是他的长房曾孙忍和舞的主要活动区域,忍生9子,后发展成为9个部落;舞生17子,后发展成为17个部落。据史料记载,羌人的两个重要的部落活动于贵德一带。《贵德县简志》(续志修改稿)中的这段文字对贵德乜氏的来龙去脉说得一清二楚,由此也可以确认:贵德乜氏为战国时羌族首领无弋爰剑的后裔。”

 

    李士发先生想起了与自己有着同窗之谊的乜宜德。他的家就在城东村,在他的家族传说中,仍有一些关于无弋爰剑的传说。

 

    家族记忆中的传奇祖先

 

    贵德县河阴镇城东村,一个依傍着黄河的高原村庄。黄河静静地滋润着这片肥沃土地,也见证着无弋爰剑的后裔千百年来在这里繁衍生息。

 

    踏着城东村六社那条整洁的水泥路,我们来到了乜宜德的家。对于乜氏一族的历史,今年71岁的乜宜德向我们讲述了这样的往事:

 

    听祖辈们讲,我的爷爷赵天恩是山西客娃,1892年家乡遭了天灾,为了谋生,只有15岁的赵天恩便逃生到河湟一带,一路从兰州到西宁再到贵德。当时贵德皮毛交易非常活跃,是黄河以南的共和、贵南、同德等地的商人交易的集散地,爷爷赵天恩便在商铺里当了一名学徒。两三年后,他便上柜台学习做生意。过了几年,积累了一些资金和经验后,他就在今贵德十字一带开起了杂货铺,售卖茶叶、食品等百货。

 

    “孤身一人的爷爷这时也遇到了自己的姻缘——贵德城乜家只有一个女儿,因为舍不得女儿外嫁,就想要招赘。爷爷便被招赘入乜家。”乜宜德回忆。

 

    据乜氏家谱记载以及老人们的传说,乜氏就是无弋爰剑的后人。无弋爰剑这个陌生的名字也就从那时起,走进了赵天恩这个异乡人的记忆。记者登上乜宜德家的房顶。从这里远望,城东村六社18户人家的庄院一览无余。乜宜德说,从他家到村后的北山根,住着12户乜氏家族成员,“由于无弋爰剑对发展河湟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有巨大贡献,所以人们倍加敬仰,‘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无弋爰剑就成了青海羌人的总首领,不仅如此,我们这些后人也‘世世为豪’。”乜宜德说。

 

    无弋爰剑的历史功绩

 

    在《后汉书·西羌传》的记载中,无弋爰剑是一位羌人首领,出生在青海锡支河首。

 

    “锡支河是古河名,秦汉时称析支河,并有今青海海南、黄南藏族自治州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黄河曲回地区为‘析支河曲’的记载,因此,无弋爰剑的出生地应当在今天黄河上游一带。”李士发先生说。

 

    春秋战国之际,已经征服了周边诸侯小国及部分羌族部落而强大起来的秦国,经常掳掠羌人为奴隶。秦厉公时(公元前476年)无弋爰剑被拘执到秦国当奴隶,从事农、牧业生产,掌握了秦较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畜牧经验,后来趁机逃跑。因他的逃跑有传奇色彩,当他逃进一个山洞,洞内有一虎,欲食爰剑时,恰巧秦人追兵放火焚烧山洞,虎扑出吓跑追兵,爰剑趁机又逃到青海河湟地区。羌人都感到神奇,便对他心生敬畏,拥戴他为首领。

 

    当时河湟地区“少五谷,多禽兽”,羌人还过着原始的狩猎生活。回到青海的无弋爰剑便将在秦国学到的农业耕植和畜养牲口的技术传授给大家,让大家种五谷、养六畜,使河湟地区开始有了真正的农牧业生产,从此,这一带的羌人由原始狩猎生活逐渐发展到了农耕和畜牧。据史料记载,羌人都以秦国的先进技术经营农耕和畜牧业生产。把山川的野生燕麦培育成农田作物,大力发展适宜高原环境的青稞,又种小麦和各种蔬菜。在耕作实践中羌人发明了“二牛抬杠”的简便生产工具,千百年间,青海河湟农村普遍流传使用这种生产工具。此后,河湟地区的原始农牧业生产发展、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也正是因为无弋爰剑的贡献,在各种史料中,他被视为西羌霸主。

 

    贵德乜赵为一家

 

    李士发先生通过查阅姓氏资料得知,乜姓为古代秦、陇(即西北)少数民族姓氏。《通志·氏族略》和中“番姓,望出晋昌、赵郡”的记载,照此看,乜姓的发源地是晋昌、赵郡,也就是今天山西石泉、甘肃等西北地区。

 

    李士发先生说,乜姓十分稀有,在百家姓中名列392位。今贵德乜姓是世居者,因该地区在秦、汉时为羌族先零部活动地区。在我省以乜姓命名的村庄只有贵德县河阴镇城东村委会所辖乜纳自然村,村中多为乜氏,以及城西村委会所辖拉萨村也有许多乜姓,还散居于拉西瓦镇尼那村(也应为乜纳村的谐音)等地。

 

    长久以来,贵德地区流传着赵、乜氏是亲兄弟的说法。“按当地不成文的规矩,所招女婿有的还要改名换姓,成为‘死女婿’,继承产业,所生子女要用母亲姓。有的招为‘活女婿’,本人不改姓,只将所生头男、头女,即将长子、长女用母亲姓,以后所生子女用父亲姓。而赵天恩入赘乜家后,采用折中办法,他的子女中的老大、老三、老六为乜姓,老二、老四、老五为赵姓。无弋爰剑的后人就这样在贵德居留至今。”李士发先生介绍。

 

    如今,乜氏和赵氏在贵德已经生息一百多年,有文字和历史可考的子孙后裔已经发展到7代,有一百四十多人。乜宜德就是赵天恩所生长子的后人。

 

    虽然在时光的流逝中,有关无弋爰剑的记忆越来越模糊,可是作为这位曾被写进历史的伟大祖先的敬畏之心,却从来没有从贵德乜姓和赵姓群众的心中消逝。走进城东村,记者惊奇地发现,大部分村民都知道自己是这位英雄的后代。乜宜德告诉记者,村里的老人时常会提及无弋爰剑的名字,他们用这样的方式保留着一个有关无弋爰剑的家族记忆。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